《人民版高中歷史選修一練習:專題四 專題優(yōu)化總結(jié)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民版高中歷史選修一練習:專題四 專題優(yōu)化總結(jié) Word版含解析(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達標檢測卷(四)教師備用
(時間:90分鐘 分數(shù):100分)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北宋時,出現(xiàn)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還包括( )
①軍隊數(shù)量急劇增加?、谲婈爲?zhàn)斗力低下?、坜r(nóng)民起義頻繁?、軕?zhàn)爭的消耗和高額的賠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③與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沒有關系,排除含有③的選項即可。
答案:B
2.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遼、西夏)‘送禮’……(‘送
2、禮’)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投Y’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睂τ谶@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送禮”指的是北宋統(tǒng)治者送給遼和西夏的“歲幣”
B.宋朝向兩個游牧民族“送禮”的原因是戰(zhàn)爭失利
C.“送禮”加重了宋政府和人民的負擔,導致“積貧”
D.“送禮”客觀上有利于北方地區(qū)的安定和貿(mào)易往來
解析:“送禮”指的是歲幣,北宋用金錢換來短暫的和平,使自己內(nèi)部可以休養(yǎng)生息,鞏固內(nèi)政。同時也促進了宋、遼、西夏之間的邊境貿(mào)易,但加重了宋政府和人民的負擔,國庫本就空虛,大量歲幣加劇了財政危機。所以A、C、D三項正確,北宋對遼和西夏的戰(zhàn)爭有勝有敗,故B項不正確。
3、答案:B
3.范仲淹倡導的“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的共同目的是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而“慶歷新政”更側(cè)重于( )
A.增加賦稅 B.澄清吏治
C.培養(yǎng)人才 D.充實邊防
解析:本題考查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都是在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背景下進行的。范仲淹認為吏治不整是“積貧”“積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慶歷新政”側(cè)重于澄清吏治,B項正確。王安石變法側(cè)重于經(jīng)濟改革,即增加賦稅,故A項錯誤;培養(yǎng)人才是王安石變法的特點,排除C項;充實邊防與“慶歷新政”關系不大,排除D項。
答案:B
4.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稅法,使下列哪一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得
4、到改變( )
A.“農(nóng)民壞于徭役,而未嘗特見救恤”
B.“貧者以苦瘠之畝,苛數(shù)倍之輸”
C.“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貸者??嘤诓坏谩?
D.“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
解析:A項反映的是徭役過多,危害百姓,王安石變法中通過募役法來解決,故A項錯誤;B項反映的是苦瘠的土地卻承擔較重的賦役,方田均稅法根據(jù)不同的土地承擔不同的賦役可以改變這一不合理的情況,故B項正確;C項反映的是富商地主通過貸款兼并土地,王安石變法中通過青苗法來解決,故C項錯誤;D項是宋代二府三司制相互牽制的弊端,與方田均稅法無關,故D項錯誤。
答案:B
5.下表中兩位歷史人物的言論,共同指向
5、王安石變法措施中的( )
人物
言論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陳不接之際,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貸者常苦于不得
蘇轍
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以奪富民之利
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輸法 D.市易法
解析:結(jié)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陳不接之際”“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貸者??嘤诓坏谩奔啊捌聘幻褚曰葚毭瘛笨芍w現(xiàn)的是變法中的限制高利貸,由政府在青黃不接時向農(nóng)民提供低息貸借(錢或糧食)的青苗法,故A項正確;保甲法是政府把農(nóng)民編為保甲,閑時練兵戰(zhàn)時入軍,與題干不符,故B項錯誤;均輸法是政府設發(fā)運使,“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采購物資,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市易法是政府收滯銷貨,
6、短缺時賣出,以穩(wěn)定市場,與題干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A
6.為營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貧者相保以為存;貧者土著而有所周給,恃富者相保以為生”的社會氛圍,王安石在變法中推行了( )
A.青苗法 B.免稅法
C.保甲法 D.市易法
解析:題干材料強調(diào),無論貧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由此可判斷C項符合題目要求。
答案:C
7.梁啟超的《王荊公》是20世紀評議王安石及其新法影響最為持久的著作。梁啟超稱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其改革措施中看作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與今世所謂警察者正相類”。其中涉及的內(nèi)容有( )
①青苗法?、谑幸追ā、郾<追ā、苻r(nóng)
7、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該題應注意材料信息提取與所學知識結(jié)合,材料要求把王安石變法措施與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象(國家銀行、警察)比較,其中青苗法與市易法帶有國家銀行性質(zhì),而保甲法是指編定保甲,平時維持治安,戰(zhàn)時從軍,該法與現(xiàn)代警察較為類似;農(nóng)田水利法是鼓勵各地開墾荒地和由民戶出資修建水利,是保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措施,與材料反映的現(xiàn)象沒有關系,排除含有④的選項即可,故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8.王安石說:“……舉天下之役人人用畝,茍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則民時不奪而民均矣?!蓖醢彩f的變法措施( )
A.促進了鄰里和睦 B.放松了人身控制
8、
C.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D.繁榮了商業(yè)經(jīng)濟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依據(jù)材料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依據(jù)材料中“故免役之法成”,可知答案為B項。
答案:B
9.“在20世紀末葉提及王安石,我們只更感到驚異:在我們之前900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边@段材料說的是( )
A.農(nóng)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解析:依據(jù)材料內(nèi)容分析,“王安石”“金融管制的辦法”指的是青苗法,因為青苗法在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給農(nóng)民,收獲后還本付息,是“金融管制的辦法”。
答案:D
10.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某項法令,認為
9、它“將籠諸路雜貨,買賤賣貴,漁奪商人毫末之利”。該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輸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解析: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損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項限制高利貸的盤剝,B項均輸法教材沒有講到,C項損害官僚地主的利益,D項限制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故選D項。
答案:D
11.史書記載,王安石變法后“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措施主要有( )
①農(nóng)田水利法?、诒<追ê捅qR法 ③市易法和均輸法?、芨母锟婆e制度和太學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材料體現(xiàn)了王安石變法使北宋初步改變了積貧的局面,政
10、府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 ,故應圍繞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進行判斷,②④所述不符合題意。
答案:B
12.在《歷史的拐點》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安石變法在京城附近實施一年多后,官員向宋神宗匯報說,地方治安大有好轉(zhuǎn),“盜賊比之昔時,十減七八”。這主要體現(xiàn)了王安石哪項變法措施的作用( )
A.均輸法 B.市易法
C.保馬法 D.保甲法
解析:在古代史上,“盜賊”有兩種內(nèi)涵:一是指一般的盜賊,二是指農(nóng)民起義者。結(jié)合所學可知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13.北宋司馬光向神宗皇帝進《彈奏王安石表》中說:“臣之于王安石,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边@主要是因為變法( )
A
11、.對科舉制和學校制度進行了改革
B.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C.失敗,未使北宋擺脫危機
D.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信息的能力。題干信息表明司馬光與王安石猶如“冰炭”即立場不一致,司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對王安石變法。
答案:D
14.王安石變法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值得品評的話題。你認為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
①變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谟行┓磳ψ兎ǖ娜嘶烊胱兎犖?,出現(xiàn)了用人不當?shù)膯栴}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④變法違背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
解析: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王安石變法處于宋朝中期,很多問題積重難返,改革是時代的要求,所以變法并沒有違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故④的說法不正確。
答案:A
15.司馬光評價王安石變法時說:“中戶以下大抵乏食……而州縣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錢不敢少緩,鞭笞縲紲惟恐不迨。”司馬光的說法( )
A.完全是保守勢力的政治攻擊
B.實事求是地反映了現(xiàn)實問題
C.既是政治攻擊也反映了客觀問題
D.只是代表了其個人的偏見
解析:司馬光的說法既說明了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變味,同時也攻擊了變法。變法過程中雖因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問題,但不是法令本身的問題。
答案:C
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每小題
13、10分,共40分)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修辭者不求大才,明經(jīng)者不問大旨。師道既廢,文風益澆。詔令雖繁,何以戒勸?士無廉讓,職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儻國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亂于上,風壞于下,恐非國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時務書》
材料二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議行新法……熙寧四年二月,罷詩賦及明經(jīng)諸科,以經(jīng)義、策論試進士……熙寧六年三月,置經(jīng)義局,修《詩》《書》《周禮》“三經(jīng)義”……熙寧八年六月,頒《詩》《書》《周禮》“三經(jīng)義”于學官。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嘗論王安石變法:“以財利、
14、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認為“官亂風壞”的源頭是什么?他提出的解決途徑是什么?結(jié)合所學列舉其具體解決措施。(5分)
(2)據(jù)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張的相同處,并談談你對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分)
(3)據(jù)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從“明經(jīng)者不問大旨”“師道既廢”“士無廉讓,職此之由”可以概括出“士人沒有繼承儒家的‘師道’大旨”的答案;第二小問從“官亂于上”可推斷出官場的腐
15、敗,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頓吏治,取士制度;第三小問聯(lián)系所學知識從整頓吏治和取士兩個角度組織答案。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jù)材料二中“罷詩賦及明經(jīng)諸科,以經(jīng)義、策論試進士”的信息并結(jié)合材料一可以歸納出答案;第二小問看法從培養(yǎng)人才、為改革服務等角度組織答案。第(3)問材料中“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說明用人不當,從“卒之群奸肆虐”可以概括出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所學從改革阻力角度回答。
答案:(1)源頭:士人沒有繼承儒家的“師道”大旨。
途徑: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
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遷方法;嚴格“恩蔭”制度。
取士:改革貢舉制(改革科舉制)。
(2)相同:都主張取士不以詞賦、
16、明經(jīng)為主(重策論)。
看法:有利于培養(yǎng)人才和改革的中堅力量;有利于推動改革進程;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
(3)因素:與守舊派發(fā)生沖突;用人不當,出現(xiàn)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17.宋人話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變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yè)……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yǎng)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據(jù)《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
(1)據(jù)材料
17、,概括說明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6分)
(2)研究王安石變法時,你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4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對材料的閱讀分析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第(1)問要求依據(jù)材料概括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第(2)問史學研究方法的考查,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
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負擔;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官吏擾民現(xiàn)象;新法引起了民間不滿。
(2)話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
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
18、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李斯《諫逐客書》
材料二 在我們之前900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王安石曾對神宗趙頊說:“不加賦而國用足?!?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1)分別列舉商鞅使民“殷盛”,王安石讓“國用饒”頒布的主要法令。(4分)
(2)結(jié)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二者富國措施的側(cè)重點并比較各自社會效果的異同。(6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能力。第(1)問,依據(jù)所學知識回答商鞅和王安石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第(2)問,側(cè)重點要結(jié)合兩人改革的背景考慮,商鞅變法時處于春秋戰(zhàn)國的大變革的背景之下,所以重在確立新制度,而王
19、安石變法時面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在挽救統(tǒng)治危機。社會效果積極作用相同,但變法的結(jié)果不同。
答案:(1)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重農(nóng)抑商;王安石: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農(nóng)田水利法等。
(2)側(cè)重點:商鞅變法重在確立封建制度,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王安石變法重在挽救統(tǒng)治危機,增加賦稅來源。社會效果: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利益,遭到舊貴族反對,變法法令推行徹底;王安石變法引起了官僚地主的強烈反對,變法措施被中止;二者都增加了政府收入,也都加重了對農(nóng)民的剝削。
19.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的本質(zhì)就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這決定了改革的歷程必定是曲折艱難,充滿斗爭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20、一 梭倫掌權(quán)后通過一系列措施讓“人民”獲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稱為“減負令”的法律,這些舉措都對民主社會“人民”的產(chǎn)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財是舉”對世襲的貴族政體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階梯。
——程志敏《從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看雅典民主的誕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
——蘇轍《欒城三集》
(1)據(jù)材料一,談談你對梭倫上述改革措施的認識。(4分)
(2)據(jù)材料二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專以此為事”的表現(xiàn),并分析其影響。(6分)
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對民主社會‘人民’的
21、產(chǎn)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可想到擴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階級基礎;由“唯財是舉”可想到打破了傳統(tǒng)貴族對政權(quán)的壟斷,有利于民主。第(2)問由材料二“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再聯(lián)系史實,可想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這些舉措的影響,要考慮實際情況,即肯定要有有利于國家的,但同時不應忽略他的變法舉措必然會遭到社會保守勢力的反對而導致過早夭折。
答案:(1)認識:擴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階級基礎;打破了貴族對政權(quán)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quán)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
(2)表現(xiàn):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
影響:在抑制兼并、保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激烈反對,導致變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