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第四單元 論如析薪 第13課 與高司諫書 語文版必修4》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語文 第四單元 論如析薪 第13課 與高司諫書 語文版必修4(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3課與高司諫書第四單元論如析薪文本導學文內(nèi)文外學習重點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積累歐陽修名句。2.理清文章思路,準確理解作者的基本觀點。歐陽修名句歐陽修名句1.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朋黨論)2.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朋黨論)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序)晨讀積累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傳序)5.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7.淚眼問花花不
2、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蝶戀花)8.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生查子)9.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六一詩話)返回文本導學1.詞語理解(1)通假字亦將閔足下之不能:_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_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_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_語言積累答案通“憫”,憐憫。通“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通“以”,表時間的界限。通“座”,座位。(2)一詞多義說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_褒貶是非,無一謬說:_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_范增說項羽曰:_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答案責又畏有識者之責己:_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_救護之責,非獨足下:_動詞,說起名詞,言論名詞,
3、古代的一種文體動詞,勸說動詞,通“悅”,喜歡,高興動詞,責備動詞,要求,苛責名詞,職責,責任見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_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_項伯即入見沛公:_生孩六月,慈父見背:_ _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_答案顧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_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_三顧臣于草廬之中:_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_動詞,顧及動詞,回頭看動詞,拜訪動詞,環(huán)顧動詞,會見動詞,看見動詞,拜見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某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動詞,通“現(xiàn)”,出現(xiàn)(3)古今異義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古義:_今義:_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古義:_今義:_日日備顧問
4、古義:_今義:_答案普通人。大家,許多人。獲罪。指招人不快或懷恨;冒犯。咨詢。有某方面的專門知識,供個人或機關(guān)團體咨詢的人。此君子之賊也古義:_今義:_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古義:_今義:_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古義:_今義:_答案敗壞者,禍害。偷竊別人財物的人。采納。在固定的空間或范圍內(nèi)接受(人或事物)。真正了解。形容疑慮、嫌隙等消釋而心中平靜。是聰明有所未盡古義:_今義:_答案聽覺、視覺靈敏。智力發(fā)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答案(4)虛詞歸納以以文學大有名:_以不屈之節(jié):_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_以智文其過:_必以石顯、王鳳為忠臣:_介詞,因為介詞,憑連詞,而,因而介詞,用介詞,把答案其古之圣人
5、,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_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_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_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_不為崔子,其無冠乎:_昔朕以龍驤建業(yè),未嘗輕以授人,卿其勉之:_ _代詞,他們代詞,他們的代詞,它代詞,它的副詞,表反詰,可譯為“難道”表希望、祈請,可譯為“還是”2.詞類活用(1)某年十七時,家隨州:_(2)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_(3)有能辨是非之明:_3.特殊句式(1)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_(2)前日范希文貶官后:_(3)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_(4)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_答案名詞用作動詞,居住名詞用作動詞,張榜公告,布告形容詞用作名詞,賢明的
6、才能判斷句?!耙病北砼袛啾粍泳洹YH,被貶官定語后置句?!叭绱恕弊鳌笆ブ鳌钡亩ㄕZ,后置介賓短語后置句?!坝诎驳兰摇笔墙橘e短語,作“相見”的狀語,后置答案4.語句翻譯(1)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譯文:_(2)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譯文:_(3)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譯文:_ 您一臉正氣,縱論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揚正義,貶斥奸邪,沒有一點謬論。 沒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禍害了。 如今我還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夠向天子進一言,不忍心就與您
7、決絕,而不拿賢者來要求您。在這封書信中,歐陽修怒不可遏,痛斥高若訥。他是怎樣痛斥的呢?請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思路。答案答案整體把握答案1.對高若訥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對高若訥的斥責集中在哪個問題上?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精神?答案答案(1)通過“三疑”,揭露高若訥口是心非,并斷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對他的正面駁斥,使全文首尾貫通,一氣呵成。(2)作者對高若訥的斥責集中在如何對待范仲淹被貶的問題上,揭露高若訥出于一己之私利,顛倒是非,逢迎權(quán)貴,“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乃“君子之賊也”。(3)本文充分顯現(xiàn)了歐陽修疾惡如仇、無私無畏、不避險惡、仗義執(zhí)言的性情。從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這種可貴的
8、精神。盡管他們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帝王的統(tǒng)治,但他們所體現(xiàn)出的古代正直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對于今天的我們還是有借鑒意義的。重點突破答案2.25段是“推其實跡而較之”,充分說明了作者是“疑”之有據(jù),也顯示了作者持論的慎重嚴肅。請作具體分析。答案答案這四個段落既讓讀者“信”之有據(jù),又充分顯示了一個青年政治家的凜然正氣和英姿勃發(fā)的戰(zhàn)斗風采。一個段落取一個角度發(fā)動猛烈攻擊,像高若訥這樣可恨的人是非痛打不可的,但打擊不是蠻打,而是擺出事實,指明罪狀,有罪有罰,決無罰之不當之嫌,所以令讀者心服。作者也不故作大聲厲色進行恐嚇和辱罵,只是依情依理把罪狀娓娓述出,周到嚴謹而不支離破碎,把高若訥徹底置于四面楚歌
9、的境地,只能被動挨打,俯首就范,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抗之隙。答案3.嘉祐二年正月六日,翰林學士歐陽修主持貢舉,蘇軾的文章為歐陽修所激賞,本欲以冠多士,但又疑為門人曾鞏所寫,恐朝野非議,就給蘇軾第二名。歐陽修為了避嫌,讓蘇軾屈居科考第二,你對這一事件作何評論?答案答案(觀點一)歐陽修此舉體現(xiàn)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宋代,門人和老師關(guān)系極為密切。歐陽修如果把自己的門人列為第一,勢必會引起眾人的猜疑,讓人誤以為是營私舞弊。這樣,會給科舉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使很多人以此為例,任人唯親。(觀點二)舉賢不必避親??婆e就是為了給國家推賢進士,為了維護個人的清白而損害了賢者和國家的利益,這不是明智之舉。自己的門人被推舉為
10、第一,固然會引起一時爭論,但賢者自賢,賢者考試后的作為必然會埋葬那些非議。答案本文論證層層推進,邏輯嚴密。請你結(jié)合文本論證過程加以說明。答案答案(1)文章開始論述了作者對高司諫的認識過程,提出了“三疑”:“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2)作者對高司諫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認為諫官能“行道”,“非材且賢者,不能為也”。他從諫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諫的“實績”,結(jié)果使他對高司諫越來越“疑”,尤其高司諫對范仲淹無辜被貶這件事的含糊不諫,使歐陽修怒不可遏。(3)得出結(jié)論:由“三疑”急轉(zhuǎn)直下,
11、最后推定高司諫是“非君子也”。這一結(jié)論是經(jīng)過層層推論而得出來的,極為果斷、有力。美點賞析答案鏈接作家作品1.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導者。其創(chuàng)作實績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
12、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2.背景展示高司諫,即高若訥,時任司諫?!芭c高司諫書”,就是“給高司諫寫的一封信”。這封信寫于北宋景祐三年,歐陽修時年三十歲。當時,宰相呂夷簡在位日久,政事積弊甚多,又任人唯親。為此,范仲淹多次上書,主張選賢任能,指斥呂夷簡,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呂夷簡,被貶為饒州知府。當時朝臣紛紛論救,而身為左司諫的高若訥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詆毀范仲淹。歐陽修怒不可遏,便寫此信痛斥高若訥。高若訥將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歐陽修被貶為夷陵令。返回文內(nèi)文外情激義憤顯風骨情激義憤顯風骨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賞析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賞析歐陽修是文人風骨極
13、為硬朗的文壇巨擘。他引領(lǐng)唐宋一代的文學潮流,并勇于舉薦新人,將后學者蘇軾推向文壇領(lǐng)袖的寶座。與高司諫書一文,歐陽修以頗具波瀾之筆,層層鋪排對比,直接戳穿高若訥虛偽、諂媚的面皮,言辭激烈而理據(jù)充足,是書信體議論文的典范作品。一、反話正說,直砭肌骨。開篇一段,歐陽修以自己對高司諫的耳聞傳言展開敘事,寫出自己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梢娖淙穗m列進士及第榜,但在歐陽修眼里,不過默默無聞輩。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歐陽修坦言自己從朋友那里對高若訥的了解,是“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在這里,文內(nèi)深讀作者提出自己疑惑的論據(jù),“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
14、諫,卻“俯仰默默,無異眾人”,豈可不疑?三疑自己的判斷近乎有誤,幾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喜愛的真君子了。因為高司諫“侃然正色”“無一謬說”的表現(xiàn),作者雖有疑慮,但內(nèi)心已傾向于認為高司諫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鋪敘不可謂不豐厚曲折,然至此筆觸一轉(zhuǎn),“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書信里直陳其言,毫無遮掩矯飾,言辭之犀利、語鋒之尖銳,充分表現(xiàn)出一個正直知識分子情義激憤的慨然之態(tài)。而欲言其弊卻先存疑,波瀾曲折,層層蓄勢,反話正說,筆觸激蕩,大有針砭肌骨的鋒利。二、對比敘事,戳其賊貌。與其說歐陽修對范仲淹充滿同情之心,毋寧說歐陽修在心底潛隱著“惺惺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剛正,
15、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這段判詞,顯示出歐陽修對范仲淹的推重與賞識。正直之人反遭貶黜,剛直本性不得伸展,這已使有識者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諫之流,卻要翻白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瀾,助紂為虐,豈不更令人激憤不平?歐陽修以人之常情來推斷:庸人惜身自保,無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諫者,卻要“昂然自得,了無愧畏”,詆毀賢能,以其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賊”了。歐文層層推理,婉曲中顯現(xiàn)出綿長透辟的說理風格,讓人無可辯駁,無可回避。在事理對比中,人格與品節(jié)的高下、尊卑,道義與情感的價值評判,真實與虛假的對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歷歷分明。歐陽修以如椽巨筆,活畫出高司諫媚骨十足、顛倒黑白的丑態(tài)和賊
16、貌。三、窮究其理,無可遁形。歐陽修綿長深厚的說理論證風格還表現(xiàn)在他能夠?qū)⒌览項l分縷析,于細微處見出奇崛筆力。他依理說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與超群的才能,并以此來反責高司諫: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節(jié)不當,卻能在朝為官多年,你身為朝廷諫官,豈不有失職之實?而當其為皇帝“驟用”之際并無諫諷之語,一旦官事頹敗,卻又刻意逐賢,不正是諂媚權(quán)貴以自保、詆毀賢人以自高嗎?歐陽修義正詞嚴,理據(jù)充分,透辟深邃,極盡論說家義理、考據(jù)風范,讓對方無可遁形,真相畢露。文章太守文章太守大宋慶歷五年(1045)秋,一個薄霧冥冥的清晨,一艘官船靜靜駛離了汴京,沿汴水入淮河,逶迤前行。兩岸荻黃絮白,秋意漸濃。艙中溫著的壺酒香
17、氣漸漫,船頭的歐陽修青衫飄飄。此時的他,已不再是代表朝廷四方巡視的都轉(zhuǎn)運按察使了。由于犯了皇帝逆鱗,他被貶出京赴任千里之外偏居安徽的滁州太守。這是歐陽修第二次遭貶出京了。文人為官,遭貶者眾。飽讀經(jīng)綸書,一腔報國志,加之三分傲骨一份清高,文人歷來是帝皇們頭痛的對象。既要招其入觳,借其才能治理國家裝點門面,又不喜歡他們的直言不諱放蕩不羈。打開歷史教科書,可以看到,凡是直抒心意的文人,仕途大都留下了失意被貶遭流放的經(jīng)歷。文外遷移類文品悟文人做官被貶,其實并不見得是一樁壞事。當個體生命從三跪九叩中出列,滿紙筆墨從朝報奏折中解脫,一切突然變得神明清醒,生氣勃勃,渾然構(gòu)成巨大張力。大凡被貶之地,多是邊遠偏
18、僻之處。雖然沒有京都那樣的依紅偎翠、紙醉金迷,卻往往擁有一方充滿生機野趣、足以熨帖心靈的自然山水。這里遠離政治斗爭的中心,蒼茫群山和疾風重雨阻斷了官場的喧囂。官階雖低,卻可以自己做主。用不著整天揣摩上司和同僚的眼色,也省去了許多站班叩頭和繁文縟節(jié)。在這里,文人們有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更重要的是,他們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舒一口淤積胸口太久的濁氣,挺一挺已經(jīng)作揖得有些疼痛麻木的脊梁,尋回那塵封已久的三分傲氣和一份自信。隨著時日俱增,歐陽修愈來愈發(fā)現(xiàn)滁州這地方其實還真不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怡人。尤其那城西南“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瑯琊山,清幽秀美,溪泉甘洌,四季皆景,一下子就
19、捕獲了歐陽修的心。“野鳥窺我醉,溪云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與我言。唯有南風來,吹我還醒然?!睔W陽修拋卻了太守之尊,卸去了防人之心,長衫飄飄走出了官衙,與山僧神交對話,與百姓伴游山間,與賓客對飲山林。歐陽修“因愛其山勢回抱,構(gòu)小亭于泉側(cè)”,與山上僧人修筑的另一小亭相互呼應(yīng),妙然成景?!白砦讨獠辉诰疲诤跎剿g也”,一時間,瑯琊山道游人如織,林壑泉澗酒香馥郁,鳥鳴水濺酒令起伏。就在這酒香飄溢之中,人們訝然發(fā)現(xiàn):那藉藉無名的瑯琊山,一夜之間突然風情萬種、情趣生動;那矮矮小小的豐樂、醉翁兩亭,頃刻之間高士雅集、群賢畢至醉翁亭記豐樂亭記一時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散文叢林的絕代雙姝。與其說歐陽修成全了滁
20、州,不如說滁州成全了歐陽修,成全了中國文學史。其實又何止滁州,偌大中華,凡是文化昌明的歷史名城,在其山水街衢間不都漂浮著幾位文章太守的身影?蘇東坡的杭州,柳宗元的柳州,韓愈的潮州大師們不經(jīng)意的佇足,卻讓一座城市溫文婉約、名氣飄揚,構(gòu)成了一個個洋溢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小天地。直至今天,仍在文化史上散發(fā)著脈脈溫情。滁州歲月,魂牽夢縈著歐陽修的一生。許多年后,在回顧起這段歲月時,歐陽修依然是充滿了感情色彩。他在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中寫盡了當年的風情: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微感言:_素材運用學完與高司諫書后,你
21、發(fā)現(xiàn)本文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寫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寫出你對文本素材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過程。運用示例文風嚴謹?shù)臍W陽修文風嚴謹?shù)臍W陽修據(jù)宋稗類鈔記載,有一次歐陽修替人寫了一篇相州錦堂記,其中有這樣兩句:“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覺得不妥,便派人騎快馬將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來人接過改稿,草草一讀,很是奇怪:這不還和原稿一模一樣嗎?仔細研讀后才發(fā)現(xiàn),全文只是將“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改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快馬追回的只是兩個“而”字。但他反復吟誦后,才發(fā)現(xiàn)個中妙處。原來,改句中增加了兩個“而”字,意義雖未改變,但是讀起來語氣由急促變?yōu)槭婢?,音?jié)和諧,增加了語言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你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_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