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藝術學院A區(qū)工地進程勘察報告.doc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A區(qū)工地進程勘察報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長江大學藝術學院A區(qū)工地進程勘察報告.doc(1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目 錄 I 文字部分 1 前言 1 1 1 擬建工程概況 1 1 2 勘察目的與任務 2 1 3 勘察工作遵循的規(guī)范 規(guī)程 2 1 4 勘察中布置的主要工作 完成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3 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分析 5 2 1 場地環(huán)境條件 5 2 2 地形 地貌 5 2 3 地層巖性及分布特征 5 2 4 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7 3 巖土工程分析與評價 7 3 1 場地穩(wěn)定性 均勻性評價 7 3 2 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評價 8 3 3 地基土參數的分析與選用 9 3 4 地震效應評價 12 4 地基評價及基礎方案選擇 15 4 1 計算參數 15 4 2 持力層選擇 15 4 3 樁類型及單樁承載力 15 4 4 成 沉 樁可行性評價及施工對環(huán)境的影響評價 16 5 結論與建議 17 II 圖表部分 1 勘探點平面布置圖 2 工程地質剖面圖 3 鉆孔柱狀圖 4 水質分析報告 5 土工試驗匯總表 III 附件 1 建筑物單體紅線圖 2 勘察技術委托要求 巖土工程勘察報告 1 前言 巖土一班一組受長江大學城建學院委托 對其擬建的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A 區(qū)項目進行巖土工程詳細勘察 項目名稱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教學樓 建設單位 長江大學 設計單位 長江大學設計研究院 項目地點 長江大學附屬中學院內 設計正負零標高 32 00 米 1 1 擬建工程概況 擬建建筑總面積為 11900 m2 北樓 A 區(qū) 為美術教學及辦公用房 南樓 B 區(qū) 為音樂教學及辦公用房 層數均為四層 南北樓之間用連廊連接 在 連廊中部設有一層的音樂廳 建筑總高度 16 5 m 詳見表 1 表 1 工程特性表 項 目 主 樓 連 廊 附 樓 地上層數 4 0 1 地下層數 0 0 0 基礎埋深 1 5 1 5 結構類型 框架 框架 建筑高度 m 16 5 8 1 條形基礎最大寬度 3 3 6 3 7 8 最大線荷載 KN M 130 2000 建筑面積 m 2 5950 1086 基礎類型 柱下條形基礎 樁基礎 復合地基承載力要求 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fak 150k 根據擬建建筑物層數 功能特征與場地情況 參照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50021 2001 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 場地復雜程度為三級 地基復雜性 等級為二級 綜合確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 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 1 2 勘察目的與任務 本次工程勘察屬一次性詳細勘察 目的在于查明擬建建筑物場區(qū)內巖土體 的分布情況 巖土層的均勻性及物理力學性質 查明地下水位埋藏情況 為工 程基礎設計等提供可靠的場地工程地質條件依據 勘察任務技術要求如下 1 查明有無影響建筑場地穩(wěn)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 并做出分析與評價 2 查明擬建建筑物基礎影響深度范圍內的地層分布規(guī)律 并提供各土層 的物理 力學性質指標 3 提供各土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及變形指標 4 查明場地地下水埋藏條件 評價環(huán)境水對混凝土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 構中的鋼筋的腐蝕性 5 查明場地土類型和場地類別 劃分對建筑有利 不利和危險地段 6 根據場區(qū)與地基的巖土工程條件和擬建物的結構特點 對場地的工程 地質條件進行評價 對基礎型式的選擇提出建議 并提供基礎設計所需的巖土 參數 1 3 勘察工作遵循的規(guī)范 規(guī)程 1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50021 2001 2009 版 2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 GB50007 2002 3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 2010 4 土工試驗方法標準 GB T50123 1999 5 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規(guī)程 DB42 169 2003 6 建筑地基基礎技術規(guī)范 DB42 242 2003 7 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GB50223 2008 8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guī)程 DB42 489 2008 1 4 勘察中布置的主要工作 完成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1 4 1 勘察方法的選擇 針對擬建場地的巖土條件 建筑物特性及其設計對參數的要求和地區(qū)經驗 本次勘察以鉆探 原位測試 靜力觸探 標準貫入試驗 超重型圓錐動力觸探 及室內土工試驗等方法聯合進行 通過多種方法的對比比較 以求客觀真實地 提供設計所需的地層物理力學指標 1 4 2 勘察布置的主要工作 1 勘探點布置 為查明場地地層結構 布設勘探點15個 針對建筑物基礎埋深 基礎尺寸 和基礎形式 確定勘探點間距及勘探點深度 勘探點布設原則 沿擬建筑物輪 廓線 角點及軸線布設 勘探孔間距為12 24 0m 勘探點深度 靜力觸探孔 以孔深15m控制 鉆孔孔深進入細砂層5 0m左右 勘察時 各孔口高程的 0 000地面標高 32 00m 為引測點 采用全站儀引測 其精度滿足要求 勘 探孔的布置方法詳見 勘探孔平面布置圖 2 取樣 為準確定名并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指標 從鉆孔中采取原狀土樣進行 物理 力學性質試驗 每層原狀土樣等級達到 II 級以上 砂土取擾動樣 室 內試驗主要進行土常規(guī) 抗剪 顆粒分析 鉆孔取樣間距一般控制在 2 0 米左 右 3 原位測試 為綜合判定地基土的力學性質和地基土的均勻性 并進一步判別液化和 為樁基評價提供參數 布設了靜力觸探 標準貫入試驗 超重型動力觸探試 驗等原位測試 其中 標準貫入試驗間距一般控制在 2 0 米左右 4 環(huán)境水腐蝕性分析 對場區(qū)上部上層滯水取樣進行水質分析 1 4 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孔 15 個 其中鉆探孔 6 個 靜力觸探孔 9 個 各勘 探孔具體位置詳見 勘探孔平面布置圖 外業(yè)工作自 2014 年 2 月 17 號開始 至 3 月 2 號結束 歷時 14 個日歷天完成 投入了 GY 100 型工程勘察鉆機 2 臺 靜力觸探 1 臺 完成外業(yè)和室內工作量見表 2 表 2 完成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工作項目 單位 完成工作量 質 量 評 述 鉆探 m 孔 135 4 6 采用 GY 100 型工程鉆機 旋轉鉆進 用于了解土層結構 分 層 試樣采集 孔內原位測試 滿足規(guī)范和設計要求 靜力觸探 m 孔 143 9 采用手搖靜力觸探機 08 型數顯儀 進場前進行了探頭率定 施工時回零正常 數據可靠 原位 測試 標貫試驗 次 孔 23 6 采用 63 5kg 自動脫鉤重錘 落距準確 76cm 鉆桿垂直 孔 底干凈 施工時嚴格執(zhí)行有關規(guī)范 數據準確 常規(guī)試驗 組 20 采用取樣器壓入取樣 試驗由單軸應變 四聯剪 直剪儀測 試 用于獲取不同土的物理力學參數和定名 試驗精度高 成果 可靠 顆粒分析 個 16 在貫入器或巖心中采取 用于分析土的級配和定名 試驗采 用篩分和比重計法 測試精度高 成果可靠 室內 試驗 水質分析 個 2 上部潛水直接挖池進行采取 深度 1 米 用于評價地下水對砼 的腐蝕性 測試按規(guī)程進行 數據可靠 工程 測量 孔位測量 孔 15 采用全站儀進行孔位施放 測量精度高 成果可靠 高程測量 孔 15 采用水準儀進行高程測量 精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 水位觀測 次 孔 6 6 在鉆孔施工完 24h 后進行水位測量 成果可靠 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分析 2 1 場地環(huán)境條件 場地位于荊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院內 南側為內科樓 八層 西側緊鄰后 勤辦公樓 六層 東側為鍋爐房 北側為長江大學醫(yī)學院實驗樓 2 2 地形 地貌 擬建場地表層有較多建筑垃圾 地面略有起伏 高差約0 5m 左右 絕對 高程30 59 31 05m 場地微地貌屬長江一級階地地貌單元 其覆蓋層成因類 型為沖 洪積 2 3 地層巖性及分布特征 根據鉆探揭露及靜力觸探測試成果 結合室內土工試驗成果綜合分析 在 本次勘察深度范圍內的地層 按其成因類型 沉積年代可分為人工堆積層 第 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層和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 洪積層 按地層巖性及其物理力學指 標與工程特性 可分為五小層 各土層的分布特性如下 第 層 雜填土 雜色 干至濕 結構松散 該層淺部為磚渣 煤mlQ 渣及混凝土塊等組成 其主要為老房拆除后新近堆積土層 中下部為素填土 主要成分為粉質粘土 黃褐色 稍濕 該部分填土堆積時間較長 該層全場分 布 但土體均勻性較差 防空洞室附近地層雜填土較厚 一般層厚 1 3 5 0m 平均厚度為 2 63m 第 層 粘土 黃色 可塑 局部硬塑 含錳鐵質結核 其巖芯斷alQ4 面光滑 干強度較高 承載力較高 壓縮性中 一般層厚 2 2 5m 平均值為 2 2m 第 層 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 粉質粘土為黃褐色 軟 可塑 巖心alQ4 切面稍光滑 局部夾粉土 含水量大 承載力較低 壓縮性較高 該層全場分 布 一般層厚 3 5m 平均值為 4 3m 第 層 淤泥質粉質粘土 灰色 軟 可塑 含腐殖質 斷面光澤黯alQ4 淡 干強度較低 韌性一般 其間夾有粉土和粉砂 承載力較低 壓縮性高 該層全場分布穩(wěn)定 一般層厚 1 5 3m 平均值為 2m 第 層 細砂 灰色 稍 中密 飽和 主要礦物成分為長石 石英 alQ4 少量云母碎片 承載力較高 壓縮性較低 一般層厚 8 14m 平均值為 9 8m 各土層厚度 層頂層底標高及深度見地層統(tǒng)計表 3 各土層物理 力學指 標見 物理力學指標統(tǒng)計表 各土層空間分布特點見 工程地質剖面圖 表 3 地層統(tǒng)計表 地層 編號 時代 成因 巖土 名稱 項次 層厚 m 層頂高 程 m 層底高 程 m 層頂深 度 m 層底深 度 m 空間 分布 統(tǒng)計個數 6 6 6 6 6 最大值 1 3 32 56 31 50 0 1 3 最小值 0 8 31 95 30 99 0 0 8 Qml 雜填土 平均值 1 03 32 18 31 15 0 1 03 全場 分布 統(tǒng)計個數 6 6 6 6 6 最大值 2 4 31 50 29 46 1 3 3 4 最小值 1 8 30 99 28 55 0 8 3 al4粘土 平均值 2 12 31 15 29 03 1 03 3 15 全場 分布 統(tǒng)計個數 6 6 6 6 6 最大值 5 29 46 25 56 3 4 8 2 最小值 3 1 28 55 23 89 3 6 5 alQ4粉質粘 土 平均值 4 03 29 03 24 70 3 15 7 47 全場 分布 統(tǒng)計個數 6 6 6 6 6 最大值 2 6 25 56 23 45 8 2 9 8 最小值 1 6 23 89 22 29 6 5 8 5 al4淤泥質粉質粘 土 平均值 2 03 24 70 23 01 7 47 9 5 全場 分布 統(tǒng)計個數 6 6 6 6 6 alQ4粉土夾 粉砂 最大值 4 6 23 45 19 87 9 8 13 1 全場 分布 最小值 2 5 22 29 10 06 8 5 12 2 平均值 3 08 23 01 17 93 9 5 12 58 統(tǒng)計個數 6 6 6 6 6 最大值 13 9 23 45 11 56 13 1 26 4 最小值 8 3 22 29 4 71 12 2 21 alQ4 細砂 平均值 9 8 23 01 9 61 12 58 22 4 全場 分布 2 4 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2 4 1 含水層與隔水層 根據揭露的各土層巖性及其含水 透水性可劃分為相對隔水層和含水層兩 大類 層雜填土具大孔隙 強透水 屬上層滯水含水層 層粘土為隔水層 層粉質粘土為相對含水層 層淤泥質粘土為隔水層 層粉土夾粉砂為弱 含水層 層細砂為承壓水含水層與區(qū)域強透水性承壓含水層連通 2 4 2 地下水的類型及其埋藏條件 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和承壓水 其中上層滯水賦存于 層雜填土中 主要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 以垂向逕流滲透及蒸發(fā)排泄 勘察時測得上層滯水 水位埋深為 0 9 1 2m 承壓水賦存于 層粉土夾粉砂及 層細砂中 該承壓 水主要接受臨區(qū)含水層側向補給 層間側向徑流排泄 勘察時測得承壓水水位 埋深 3 2 9 8m 2 4 3 地下水水質 根據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50021 2001 第 12 1 1 條的規(guī)定 本次勘察 在 ZK1 ZK12 鉆孔處采取兩件上層滯水水樣進行了水質分析 其水質分析結果 見閱 水質分析成果總表 3 巖土工程分析與評價 3 1 場地穩(wěn)定性 均勻性評價 綜合建筑場區(qū)的地形 地貌及巖土工程特性 場區(qū)地形較平坦 無不良地 質作用 場地穩(wěn)定 場地淺層分布的 層填土土體成分復雜 全場范圍內層厚 變化較大 該層均勻性較差 層粉質粘土和 層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物理 力學性質變異較小 力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 土層比較均勻 層淤泥質粉質粘土 空間穩(wěn)定分布 力學性質變異性較小 承載力較低 該地層均勻性好 層粉 土夾粉砂強度較高 分布穩(wěn)定 層細砂 物理性質穩(wěn)定 力學性質變異性小 承載力極高 級配較好 綜上所述 場地穩(wěn)定 地基土均勻性較好 可進行本 工程的建設 3 2 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評價 3 2 1 地下水對建筑工程的影響評價 場地分布主要地下水為上層滯水和承壓水 其中上層滯水賦存于 層填土 中 主要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 以垂向逕流滲透及蒸發(fā)排泄 其水量受當地氣 候的影響 一般水量不大 可用水泵集中抽排進行治理 場地深部埋藏的承壓 水受場地深厚隔水層的阻隔 在不穿透隔水層的前提下 可不考慮其對工程的 影響 3 2 2 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 依據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GB50021 2001 12 1 1 條 當有足夠經驗或 充分資料 認定工程場地的水對建筑材料不具腐蝕性時 可不取樣進行腐蝕性 評價 荊州市城區(qū)中下部的砂卵石含水層的承壓水經水文地質隊長期研究及長 期勘察資料認定 該承壓水對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的鋼筋無腐蝕性 因此本場 區(qū)下部承壓水可不取樣進行腐蝕性評價 只對上層滯水取樣進行腐蝕性評價 根據場地氣候條件及巖土的含水特性等條件綜合判定本場地環(huán)境類型為 II 類 根據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 50021 2001 表 12 2 1 表 12 2 5 的規(guī)定 上 層滯水對混凝土結構及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見表 4 5 結果表明 上層滯水對混凝土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 本工程不涉及土和水對 鋼結構的腐蝕性 在此不作評價 表 4 上層滯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 腐蝕介質 環(huán)境類別 界限值 實測值 腐蝕性判別 II 300SO 42 mg L III 500 6 32 56 89 微 II 2000Mg2 mg L III 3000 30 07 34 89 微 II 500NH 4 mg L III 800 0 000 微 II 43000OH mg L III 57000 0 000 微 II 20000總礦化度 mg L III 6 50PH 值 mg L 弱透水 5 00 7 47 7 71 微 強透水 15侵蝕性 CO2 mg L 弱透水 1 0 3 71 6 44 微 表 5 上層滯水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 腐蝕介質 環(huán)境類別 界限值 實測值 腐蝕性評價 Cl 0 25SO42 mg L 干濕浸水 100 78 82 92 37 微 3 3 地基土參數的分析與選用 地基土參數分別根據土工試驗 靜力觸探測試 標準貫入試驗 N 及超 重型圓錐動力觸探 N120等方法統(tǒng)計計算 依據湖北省地方標準 巖土工程勘察 工作規(guī)程 DB42 169 2002 附錄 P 查表求得 其中 層填土結構松散 軟硬不 均 不宜利用 故未提供相關參數 層粘土 層粉質粘土 層淤泥質 粉質粘土 層粉土夾粉砂依據室內土工試驗 標準貫入試驗及靜力觸探測試 資料分別統(tǒng)計 計算查表綜合取值 層細砂依標準貫入試驗及靜力觸探測試 資料分別統(tǒng)計 計算查表綜合取值 異常值的剔除采用置信區(qū)間法即 3 法則 指標選用原則 對于正 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計算所需指標 包括壓縮系數 壓縮模型及變形模量采用指標 的平均值 對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所需指標 包括抗剪強度 承載力特征 值等采用指標的標準值 最終確定承載力特征值時 綜合考慮了各鉆孔土層的 均勻程度和力學強度 并結合經驗確定 1 土的物理 力學性質指標統(tǒng)計 各層土的物理性質指標統(tǒng)計方法是 先將試驗異常值進行取舍 然后分層 統(tǒng)計 統(tǒng)計結果見表 6 表 6 1 土的主要物理 力學性質統(tǒng)計表 地層 編號 巖土 名稱 項 目 含 水 量 w 孔 隙 比 e 重 度 kN m3 孔 隙 率 n 液 限 WL 塑 限 WP 液 性 指 數 IL 塑 性 指 數 IP 壓 縮 系 數 a1 2 Mpa 1 壓 縮 模 量 ES Mpa C kpa n 10 10 10 10 10 10 9 9 9 9 10 10 max 0 416 1 144 19 4 0 532 0 568 0 322 0 957 0 232 0 57 6 469 20 5 35 0 min 0 29 0 807 17 9 0 447 0 424 0 247 0 071 0 175 0 29 3 746 6 0 2 0 粘土 35 975 0 928 18 85 0 476 0 49 0 272 0 326 0 216 0 359 5 55 13 75 17 95 3 597 0 098 0 465 0 027 0 052 0 028 0 289 0 026 0 087 0 861 5 468 12 21 0 11 0 106 0 023 0 657 0 016 0 103 0 887 0 126 0 242 0 155 0 398 0 650 n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min 31 4 0 849 17 9 0 51 34 0 20 8 0 621 11 9 0 72 6 961 5 2 max 40 9 1 118 19 2 0 46 41 8 27 4 0 964 15 5 0 28 2 819 21 5 27 34 76 0 950 18 7 0 49 37 2 23 6 0 808 13 6 0 465 4 43 9 45 8 88 2 50 0 089 0 333 0 02 2 611 2 207 0 123 1 143 0 132 1 07 4 387 6 24 粉質粘 土 0 071 0 093 0 018 0 040 0 070 0 093 0 152 0 084 0 284 0 242 0 464 0 703 n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min 36 7 1 001 17 8 0 5 0 33 0 2 1 008 0 128 0 43 3 022 5 8 2 max 42 0 1 144 18 5 0 53 0 41 0 26 1 364 0 168 0 8 4 705 11 6 5 38 73 1 055 18 2 0 51 0 365 0 218 1 151 0 147 0 579 3 74 8 214 3 142 2 162 0 057 0 292 0 013 0 024 0 024 0 138 0 016 0 120 0 492 2 168 1 457 淤泥質 粉質粘 土 0 056 0 054 0 016 0 025 0 066 0 110 0 120 0 109 0 207 0 131 0 264 0 483 n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min 33 5 0 929 18 7 0 482 0 315 0 215 0 677 0 095 0 4 4 626 9 5 11 5 max 34 3 0 943 18 7 0 485 0 367 0 272 1 28 0 10 0 42 4 823 21 5 14 0 34 03 0 938 18 7 0 484 0 349 0 252 0 901 0 098 0 41 4 73 15 8 13 2 0 462 0 008 0 0 002 0 003 0 032 0 33 0 003 0 01 0 099 6 028 1 443 粉土夾粉砂 0 136 0 009 0 0 004 0 009 0 127 0 363 0 031 0 024 0 021 0 382 0 109 表 6 2 砂類土粒組含量統(tǒng)計表 顆粒組成含量 層 號 巖土 名稱 特征值 20 10 mm 10 2 mm 2 0 5 mm 0 5 0 25 m m 0 25 0 075 mm 0 075 mm 樣本數 7 9 9 9 最大值 1 7 9 6 89 5 38 1 最小值 0 2 0 2 61 4 9 1 粉細 砂 平均值 0 41 1 5 77 87 20 0 2 靜力觸探成果統(tǒng)計 對靜力觸探成果按各孔的厚度加權平均值法進行統(tǒng)計 結果見表 7 表 7 靜力觸探比貫入阻力統(tǒng)計表 地層 編號 巖土 名稱 試驗 次數 n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標準差 變異 系數 統(tǒng)計修 正系數 m 標準值 sP 粘土 9 1 2 1 5 1 30 0 10 0 077 0 952 1 2 粉質粘土 9 0 5 0 74 0 62 0 11 0 177 0 89 0 6 淤泥質粉質粘土 9 0 52 1 12 0 79 0 22 0 278 0 826 0 7 粉土夾粉砂 9 0 89 1 61 1 27 0 256 0 202 0 874 1 1 細沙 9 4 5 7 3 5 64 0 792 0 140 0 912 5 1 3 標準貫入試驗成果統(tǒng)計 對現場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原始擊數進行桿長修正后 結果見表 8 表 8 標準貫入測試統(tǒng)計表 地層 編號 巖土 名稱 試驗 次數 n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標準差 變異 系數 統(tǒng)計修 正系數 推薦值 N 粘土 4 4 9 5 9 5 2 0 469 0 090 0 897 4 7 粉質粘土 4 1 8 2 8 2 175 0 479 0 220 0 748 1 6 淤泥質粉質粘土 3 2 2 5 2 3 0 265 0 115 0 827 1 9 粉土夾粉砂 4 3 3 3 3 18 0 126 0 040 0 954 3 0 細沙 8 12 17 14 63 1 582 0 108 0 927 13 6 4 承載力 壓縮 變形 模量確定 根據土工實驗成果 標準貫入試驗強度指標 理論公式法 靜力觸探試 驗以及超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等方法 分別計算各層土承載力特征值和壓縮 變形 模量并結合區(qū)域經驗綜合取值 其中卵石層為變形模量 其余地層為 壓縮模量 具體值見表 10 表 10 承載力特征值及壓縮模量綜合成果表 土工試驗 靜力觸探 標準貫入 綜合取值地層 編號 巖土名稱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粘土 103 5 55 117 6 0 113 7 3 111 6 4 粉質粘土 78 4 43 82 5 1 80 4 7 80 4 75 淤泥質粉質 粘土 68 3 74 72 3 1 65 3 5 68 5 3 5 粉土夾粉砂 98 4 73 92 4 9 101 4 5 97 4 7 細沙 160 13 4 168 8 16 7 164 15 3 4 地震效應評價 3 4 1 抗震設防烈度 依據 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GB50223 2008 4 0 3 條 本工程 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建筑 依據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 2001 附錄 A 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 6 度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 0 05g 設計地震分組為 第一組 3 4 2 場地土類型及建筑場地類別 根據鄰近場地已有測試資料 場地覆蓋層厚度為 20 米左右 場地等效剪 切波速估算見表 11 其中各地層剪切波速取值依據湖北省地方標準 巖土工程 勘察工作規(guī)程 DB42 169 2003 附錄 J 選取部份鉆孔 ZK1 ZK5 ZK9 ZK13 計算 其中 鉆孔 ZK1 ZK5 ZK9 ZK13 的等效剪 切波速分別為 190 6m s 179 9m s 181 5m s 和 185 0m s 依據 建筑抗震 設計規(guī)范 GB50011 2010 表 4 1 3 符合 140m s Vse 250m s 條件 故場地 土類型為中軟土 根據鄰區(qū)剪切波速測試資料 覆蓋層厚度屬 3 50m 區(qū)間 依據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 2010 表 4 1 6 該建筑場地類別為 II 類 建筑場地屬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場地 根據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 2010 表 5 1 4 2 地震特征周期值為 0 35 厚 度 m 標貫擊數 剪切波速 m s 地層 編號 巖土名稱 K1 K5 K9 K13 雜填土 2 7 2 4 3 5 3 2 140 粉質粘土 3 8 4 2 3 5 5 0 4 2 172 粉質粘土夾粉土 粉砂 5 8 6 9 6 3 5 0 4 0 170 粉細砂 6 8 5 5 6 1 6 6 16 2 234 卵石 0 9 1 0 0 6 0 2 390 等效 ZK1 190 6m s ZK5 184 8m s ZK9 181 8m s 剪切 波速 ZK13 185 0m s 3 4 3 地震液化 建筑物抗震類別為乙類 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 6 度 依據 巖土工程勘 察規(guī)范 GB50021 2001 第 5 7 5 條 按 7 度進行液化判別 本場地上部的 層雜填土 層粉質粘土 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砂不存在 土的液化問題 只有第 層粉細砂埋藏于地面下 11 6m 19 8m 之間 需進行 液化判斷 按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 2010 第 4 3 4 條 在地面以下 20m 深度范圍內 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按下式計算 cwscr ddN 31 0 56 0ln 計算中地下水位 dW取 1 8m 粘粒含量百分數取 3 N0取 7 則貫入點深度 分別為 14m 16m 18m 時標準貫入錘擊數臨界值 Ncr分別為 11 8 12 5 13 1 擊 根據鉆孔 ZK1 ZK4 ZK6 ZK10 ZK12 ZK13 第 層標準貫入錘擊數的統(tǒng) 計情況 見表 12 可以得出 以上各孔第 層粉細砂土中標準貫入錘擊數 未 經桿長修正 均大于相應的錘擊數臨界值 故判定本場地內第 層粉細砂土不 會產生液化 表 12 標準貫入錘擊數統(tǒng)計表 鉆孔編號 土層編號 土層名稱 試驗段深度 標貫擊數 未經桿長修正 臨界值 Ncr 有無液化 15 00 15 30 19 11 7 無Zk1 粉細砂 18 00 18 30 24 12 3 無 ZK2 粉細沙 17 40 17 70 21 11 9 無 Zk3 粉細砂 17 00 17 30 19 11 9 無 14 70 15 00 16 11 9 無 Zk4 粉細砂 20 70 21 00 23 12 4 無 Zk9 粉細砂 14 70 15 00 18 11 8 無 Zk10 粉細砂 15 50 15 80 21 11 9 無 4 地基評價及基礎方案選擇 4 1 計算參數 根據土工實驗成果與原位測試成果 依據湖北省地方標準 建筑地基基礎 技術規(guī)范 DB42 242 2003 附錄 F 查表得不同樁型樁側及樁端阻力值 見表 13 表 13 樁基礎估算參數表 4 2 持力層選擇 場地 層填土 結構較松散 強度低 壓縮性高 物理力學性質各向異性 工程性質差 不宜利用 場地 層粘土 可塑 全場分布 承載力一般 壓縮性中等 工程性質一 般 場地 層粉質粘土 可塑 軟塑 全場分布 強度一般 壓縮性中等 工 程性質一般 場地 層淤泥質粘土 軟 流塑狀 場地內局部有缺失 承載力低 壓縮性 鉆孔灌注樁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地層 編號 巖土名稱 摩阻力特征值 q sia kPa 端阻力 特征值 qpa kPa 摩阻力 特征值 qsia kPa 端阻力 特征值 qpa kPa 雜填土 10 粘土 35 200 800 粉質粘土 20 200 1200 淤泥質粉質粘土 10 150 600 粉土夾粉土 25 250 900 細砂 25 450 2100 高 工程性質差 場地 層粉土夾粉砂層 可塑 軟塑 全場分布 強度一般 壓縮性中等 工程性質一般 場地 細砂層 強度較高 壓縮性中等 分布穩(wěn)定 層厚較大 工程性質 較好 可作為樁基礎的持力層 4 3 樁類型及單樁承載力 因上部結構荷載較大 場地淺部土層承載力較小 建議采用樁基礎 可采 用鉆孔灌注樁 800mm 或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500mm 以 層細砂層作 為樁端持力層 樁端須進入細砂層 0 5 米以上 樁頂標高以 28 9 米計算 4 4 成 沉 樁可行性評價及施工對環(huán)境的影響評價 場地淺部埋藏的 層填土 地下無大的障礙物 對成 沉 樁影響不大 層粘土多呈可塑狀 局部呈硬塑狀 但厚度不大 對成 沉 樁無大礙 層粉質粘土多呈可塑狀 易于成 沉 樁 層淤泥質粉質粘土 多呈可塑狀 易于成 沉 樁 層粉土夾粉砂 呈可塑狀 易于成 沉 樁 層細砂強度 高 難以沉樁 但對成樁影響不大 鉆孔灌注樁施工對周圍環(huán)境有一定影響 建議設計人員合理選擇樁基施工 工藝 對于預應力管樁宜優(yōu)先選擇振動 擠土效應和噪聲污染都較小的施工方 法 以減少基礎施工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5 結論與建議 1 擬建場地形較為平坦 場區(qū)內無影響穩(wěn)定性的不良地質條件 場地 穩(wěn)定 適宜建筑本工程 2 場地上部的上層滯水賦存于表層的填土中 場地下覆粉細砂層中儲存 有孔隙承壓水 場區(qū)周邊無污染源 結合場地鄰近建筑物的使用情況及本次勘 察取樣分析 可知本場地存在的上層滯水及承壓水對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鋼筋 具微腐蝕性 場地深部埋藏的孔隙承壓水受場地深厚隔水層的阻隔 在不穿透 隔水層的前提下 可不考慮其對工程的影響 3 該場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 6 度 設計地震分組為第 1 組 設計基本地震 加速度為 0 05g 場地類別為 II 類 建筑場地屬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場地 4 根據擬建建筑物荷載情況 本工程建議采用樁基礎 選用長螺旋鉆孔 灌注樁或預應力管樁基礎 采用樁基礎時 應以第 層細砂層為樁端持力層 有關注意事項見本報告第 9 4 9 5 節(jié)所述 5 采用樁基礎時應打試樁 試樁數量不應少于 3 根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 征值應由載荷試驗確定 6 基槽開挖時 應加強驗槽及探槽工作-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 工地 進程 勘察 報告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8004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