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doc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教學目標 1.理解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2.理解本詩歌“凄切而不衰颯”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凄切而不衰颯”的特點。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潮州韓文公祠柱聯(lián)導入: 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海嶠:近海多山之地,指嶺南地區(qū)。) 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潮州古有瀛州之稱) 這節(jié)課,我們就了解唐代古文運動的另一領袖——韓愈。 二.學習目標 1.理解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2.理解本詩歌“凄切而不衰颯”的特點 三.自學 1.對照注釋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本詩的主要內容。 2.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方法作如下點撥: ⑴哪些詩句是寫“左遷的”? 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 ⑵哪些詩句是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⑶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非罪遠謫的憤慨,也表明了盡管招來這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要保持老而彌堅、剛直不阿的品格。 三.討論 1.有人認為頸聯(lián)是在寫對故鄉(xiāng)和家人的思念,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為什么? 不單單是對故鄉(xiāng)和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2.清人紀昀認為該詩“語極凄切,卻不衰颯”,請結合該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詩中的“朝奏”、“夕貶”、“路八千”、“衰朽殘年”、“家何在”、“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邊”,都是極為凄切的,但詩人的情感基調并不衰颯。原因是詩中融入了詩人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情感;同時在寫景抒情上,“云橫”、“雪擁”,境界雄闊,氣勢磅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故讀起來不覺得衰颯。 四.答疑 引導學生對照“定向”環(huán)節(jié)中明確的教學目標,整理出經(jīng)過“自讀”和“討論”這兩級“過濾”后仍未能解決或者答案有分歧的問題,提交全班共同解答。 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估計有:⑴詩的首聯(lián)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從“朝奏”到“夕貶”而且是“路八千”,說明了什么問題?⑵頷聯(lián)中“肯將衰朽惜殘年”,應怎樣理解?學生能解答或想解答的,直接交由學生解答,其它同學可進行校正或補充;學生解答普遍感到困難的,則由教師進行點撥,啟發(fā)學生再讀、再思、再議,進而解決問題。(附參考:第⑴題為①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②說明皇上對韓愈反對迎佛骨入宮這件事極為反感,處罰相當迅速。第⑵題為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 五.練習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一聯(lián)中,“朝”和“夕”“九重天”與“路八千”都包含著鮮明的對比之意,這反映了詩人怎樣的處境?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對比反映了詩人命運急劇變化的處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忠心為國卻遭貶謫的怨憤之情。 2.“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一聯(lián)中,作者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請加以分析。 表面上寫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無法前行,實際上作者也是在掛念家人、感嘆人生之路的難行,讀來令人頓生英雄失路之感。 六.小結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敘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藍關示湘。宕開一筆,以寫景敘事來曲致己意,凄楚悲涼,感情基調為之一變,造成全詩開闔起伏、沉郁頓挫。 六.作業(yè)布置 ⑴背誦《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⑵預習《西塞山懷古》-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左遷 至藍關示 侄孫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943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