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蘇卷)解析版2019年高考試題真題1[檢測復習]
《生物(江蘇卷)解析版2019年高考試題真題1[檢測復習]》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物(江蘇卷)解析版2019年高考試題真題1[檢測復習](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 生物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關于細胞內蛋白質和核酸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核酸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相同 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應蛋白質的參與 C. 蛋白質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參與 D. 高溫會破壞蛋白質和核酸分子中肽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質和核酸是細胞內的兩種生物大分子有機物,其中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種,主要由C、H、O、N元素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堿基有A、G、C、T四種,RNA分子的堿基有A、G、C、U四種,由C、H、O、N、P元素組成;DNA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的多樣性。 【詳解】核酸的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質的主要組成元素是C、H、O、N,故核酸和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A錯誤;核酸包括DNA和RNA,兩者的合成都需要相關酶的催化,而這些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B正確;蛋白質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參與,而蛋白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因此蛋白質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參與,C錯誤;高溫會破壞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但是不會破壞肽鍵,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鍵,D錯誤。 2.下列關于細胞生命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細胞分裂間期既有基因表達又有DNA復制 B. 細胞分化要通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來實現 C. 細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關基因的表達所啟動 D. 細胞癌變由與癌有關基因的顯性突變引起 【答案】D 【解析】 【分析】 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fā)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其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細胞的整個生命歷程;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其中原癌基因負責調節(jié)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過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 【詳解】細胞分裂間期主要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其中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過程屬于基因的表達,A正確;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B正確;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性死亡的過程,是由程序性死亡相關的基因的表達所啟動的,C正確;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其中原癌基因的突變屬于顯性突變,而抑癌基因的突變屬于隱性突變,D錯誤。 3.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實驗中可用15N代替32P標記DNA B. 噬菌體外殼蛋白是大腸桿菌編碼的 C. 噬菌體DNA的合成原料來自大腸桿菌 D. 實驗證明了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用攪拌器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分布情況。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詳解】N是蛋白質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標記噬菌體的DNA,則其蛋白質也會被標記,不能區(qū)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A錯誤;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是由噬菌體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腸桿菌體內的原料編碼合成,B錯誤;子代噬菌體DNA合成的模板來自于親代噬菌體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來自于大腸桿菌,C正確;該實驗證明了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D錯誤。 4.下列關于生物變異與育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基因重組只是基因間的重新組合,不會導致生物性狀變異 B. 基因突變使DNA序列發(fā)生的變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狀變異 C.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單倍體植株,進行加倍處理后可用于育種 D. 多倍體植株染色體組數加倍,產生的配子數加倍,有利于育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變異包括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生新基因;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自由組合型和交叉互換型兩種類型;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重復、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體數目變異。 【詳解】基因重組是在有性生殖的過程,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會導致后代性狀發(fā)生改變,A錯誤;基因突變會導致DNA的堿基序列發(fā)生改變,但由于密碼子的簡并性等原因,基因突變不一定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發(fā)生改變,B錯誤;二倍體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的單倍體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處理后使得其染色體數目加倍,為可育的二倍體,且肯定是純種,C正確;多倍體的染色體組數如果奇倍數的增加(如三倍體),其后代遺傳會嚴重的不平衡,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同源染色體聯會紊亂,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種,D錯誤。 5.如圖為燕麥胚芽鞘經過單側光照射后,甲、乙兩側的生長情況,對照組未經單側光處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甲為背光側,IAA含量低于乙側和對照組 B. 對照組的燕麥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兩側的生長狀況基本一致 D. IAA先極性運輸到尖端下部再橫向運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單側光的照射下,胚芽鞘產生的生長素在尖端由向光側向背光側運輸,尖端的生長素向下進行極性運輸,導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側生長素濃度高,背光側細胞生長比向光側快,進而導致胚芽鞘向光生長。據圖分析,與對照組相比,隨著單側光處理時間的延長,甲側的細胞生長比對照組和乙側快,說明甲側的生長素濃度比對照組和乙側高,促進生長的作用比對照組和乙側大,因此甲側表示背光側,乙側表示向光側。 【詳解】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甲側為背光側,其生長素(IAA)的含量高于乙側和對照組,A錯誤;對照組的燕麥胚芽鞘沒有受到單側光的照射,因此不彎曲,但是其尖端可以產生生長素,因此其應該直立生長,B錯誤;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則沒有尖端感受單側光刺激,則甲、乙兩側生長情況應該基本一致,C正確;生長素先在尖端進行橫向運輸,再向下進行極性運輸,D錯誤。 6.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 B. 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都會發(fā)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qū)域重疊得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 D. 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行為信息能夠影響種間關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群落中會發(fā)生演替與信息傳遞,其中信息傳遞的作用包括三個方面:(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能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詳解】種群是生物進化與繁殖的基本單位,自然狀態(tài)下由于存在突變與基因重組,因此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A正確;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后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沒有被完全破壞,因此其發(fā)生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錯誤;習性相近的物種的生活區(qū)域在一定范圍內重疊的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過一定范圍,會影響資源的再生能力,C錯誤;兩只雄性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的作用,D錯誤。 7.下列關于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只有從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觀察到有絲分裂 B. 解離時間要盡量長,以確保根尖組織細胞充分分離 C. 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壓片都有利于細胞的分散 D. 臨時裝片鏡檢時,視野中最多的是處于分裂中期的細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觀察細胞有絲分裂過程:(1)解離: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質量分數為15%的氯化氫溶液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溫下解離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軟后,用鑷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約10min;(3)染色:把洋蔥根尖放進盛有質量濃度為0.01g/mL或0.02g/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的培養(yǎng)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凈載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將染色的根尖用鑷子取出,放入載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鑷子尖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再加一載玻片.然后,用拇指輕輕地壓載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載玻片,既制成裝片;(5)觀察:先低倍鏡觀察,后高倍鏡觀察。 【詳解】從生長旺盛的部位取材,包括莖尖、形成層、根尖等部分,均可以觀察到有絲分裂,A錯誤;解離時間一般在3-5min,時間過長,細胞過于酥軟,不利于漂洗且染色體易被破環(huán),因此解離的時間不宜過長,B錯誤;在觀察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滴加清水,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容易將蓋玻片蓋上,蓋好蓋玻片后實驗材料會充盈在水環(huán)境中,處于比較舒展狀態(tài),便于使用顯微鏡觀察其結構,弄碎根尖、壓片可使細胞分離開,因此三者都有利于細胞的分散,C正確;由于細胞分裂間期的時間最長,因此臨時裝片鏡檢時,視野中最多的是處于有絲分裂間期的細胞,D錯誤。 8.如圖為突觸傳遞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①和③都是神經元細胞膜的一部分 B. ②進入突觸間隙需消耗能量 C. ②發(fā)揮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 ②與④結合使③的膜電位呈外負內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需要通過突觸結構進行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其具體的傳遞過程為:興奮以電流的形式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小泡釋放遞質(化學信號),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產生膜電位(電信號),從而將興奮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且神經遞質發(fā)揮作用后,即被滅活,由于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因此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詳解】①是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膜或樹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經元細胞膜的一部分,A正確;②神經遞質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觸間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確;正常情況下,神經遞質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會被快速清除,不然會持續(xù)性作用,C正確;神經遞質分為兩類,興奮性遞質與抑性遞質,興奮性遞質會使下一個神經元的膜電位呈外負內正,而抑制性神經遞質不會使下一個神經元的電位發(fā)生變化,膜電位仍然是外正內負,由于不知道②神經遞質的類型,因此無法判斷③的膜電位的情況,D錯誤。 9.下列關于傳統(tǒng)發(fā)酵技術應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過程中,先通氣培養(yǎng),后密封發(fā)酵 B. 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純種發(fā)酵 C. 果醋制作過程中發(fā)酵液pH逐漸降低,果酒制作過程中情況相反 D. 毛霉主要通過產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纖維素酶參與腐乳發(fā)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作果酒的酵母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兼性厭氧型,制作酸奶的乳酸菌屬于厭氧菌,只能在無氧條件下繁殖,制作果醋的醋酸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需養(yǎng)型;腐乳是用豆腐發(fā)酵制成,多種微生物參與發(fā)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種絲狀真菌具發(fā)達的白色菌絲。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以蛋白酶為主各種酶能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將脂肪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 【詳解】乳酸菌是一種嚴格的厭氧菌,有氧氣存在時,其發(fā)酵會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過程中,應一致處于密閉狀態(tài),否則會導致發(fā)酵失敗,A錯誤;家庭制作果酒、果醋與腐乳過程中所用的菌種均來源于自然環(huán)境,有多種微生物參與發(fā)酵過程,因此均不是純種發(fā)酵,B正確;果醋制作過程中,醋酸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漸降低;果酒制作過程中,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與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漸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過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漸降低,C錯誤;毛霉主要通過產生脂肪酶、蛋白酶參與腐乳發(fā)酵,D錯誤。 10.下列關于DNA粗提取與鑒定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用同樣方法從等體積兔血和雞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B. DNA析出過程中,攪拌操作要輕柔以防DNA斷裂 C. 預冷的乙醇可用來進一步純化粗提的DNA D. 用二苯胺試劑鑒定DNA需要進行水浴加熱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選材的標準:DNA含量高,并且材料易得.由于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因此不采用哺乳動物的血液。DNA粗提取和鑒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質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濃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在0.14mol/L的氯化鈉中溶解度最低);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細胞中的某些蛋白質溶于酒精。2、DNA對酶、高溫和洗滌劑的耐受性不同。3、DNA的鑒定:在沸水浴的條件下,DNA遇二苯胺會被染成藍色。 【詳解】兔屬于哺乳動物,其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及各種細胞器,提取不到DNA,而雞屬于鳥類,其紅細胞內含有細胞核與各種細胞器,DNA含量較多,A錯誤;DNA分子從細胞中被釋放出來且除去蛋白后是非常容易斷裂的,如果太過劇烈的攪拌,DNA鏈可能會被破環(huán),因此輕柔攪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較完整的DNA分子,B正確;在冷的95%酒精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DNA的沉淀量最大。如果用熱的95%酒精會提高DNA的溶解度,不能完全使DNA沉淀,C正確;將析出的DNA溶解在2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試劑后需要水浴加熱才會呈現藍色,D正確。 11.下圖為初級精母細胞減數分裂時的一對同源染色體示意圖,圖中1~8表示基因。不考慮突變的情況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1與2、3、4互為等位基因,與6、7、8互為非等位基因 B. 同一個體精原細胞有絲分裂前期也應含有基因1~8 C. 1與3都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分離,1與2都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分離 D. 1分別與6、7、8組合都能形成重組型的配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圖可知,圖中為一對同源染色體,1與2、5與6、3與4、7與8為相同基因,1(或2)與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與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 【詳解】1與2是相同基因,1與3、4可能互為等位基因,1與6、7、8互為非等位基因,A錯誤;精原細胞有絲分裂前期與其進行減數分裂時形成的初級精母細胞含有的染色體的數目和基因種類、數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確;若不考慮交叉互換,1與3會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1與2會在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隨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開而分離,若考慮交叉互換,則1與2可能會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隨同源染色體分開而分離,1與3可能在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隨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開而分離,C錯誤;1與5在同一條姐妹染色單體上,5與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與6不屬于重組配子,D錯誤。故選B。 12.下列關于微生物實驗操作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培養(yǎng)微生物的試劑和器具都要進行高壓蒸汽滅菌 B. 接種前后,接種環(huán)都要在酒精燈火焰上進行灼燒 C. 接種后的培養(yǎng)皿要倒置,以防培養(yǎng)污染 D. 菌種分離和菌落計數都可以使用固體培養(yǎng)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無菌技術指通過一定的物理、化學的手段,防止實驗室培養(yǎng)物被外來微生物污染,保持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的技術,其中包括在微生物的分離、轉接、保存等過程中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手段。常見的方法:消毒和滅菌。 【詳解】接種室、接種箱等常用紫外線消毒法處理,接種環(huán)等常用灼燒滅菌法處理,吸管、培養(yǎng)皿等常用干熱滅菌法處理,培養(yǎng)基及多種器材用高壓蒸汽滅菌法處理,A錯誤;為了防止雜菌污染,每次接種前后,接種環(huán)都要進行灼燒滅菌,B正確;接種后,培養(yǎng)皿需要倒置,以防皿蓋上水珠落入培養(yǎng)基造成污染,C正確;分離菌種可以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后者還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計數,所用培養(yǎng)基為固體培養(yǎng)基,D正確。故選A。 13.下列關于加酶洗滌劑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加酶洗衣粉中一般都含有酸性脂肪酶 B. 用加酶洗滌劑能減少洗滌時間并節(jié)約用水 C. 含纖維素酶洗滌劑可以洗滌印花棉織物 D. 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是相對耐高溫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酶洗衣粉指含有酶制劑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劑有四類: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纖維素酶。其中,應用最廣泛、效果最明顯的是堿性蛋白酶和堿性脂肪酶。 【詳解】加酶洗衣粉中應用最廣泛、效果最明顯的是堿性蛋白酶和堿性脂肪酶,A錯誤;加酶洗衣粉含酶制劑,酶具有高效性,故可以節(jié)約洗滌時間、節(jié)約用水,B正確;棉織物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纖維素酶可以使織物更蓬松,有利于洗去污漬,C正確;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生產出了耐酸、耐堿、忍受表面活性劑和較高溫度的酶,制作加酶洗衣粉,D正確。故選A。 14.如圖是一種酵母通氣培養(yǎng)的生長曲線,a、b是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兩批次培養(yǎng)的結果,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細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種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時兩批次都會產生較多的乙醇 D. t2時兩批次發(fā)酵液中營養(yǎng)物質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題可知,a、b是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兩批次培養(yǎng)的結果,而且均呈S型增長曲線,二者的K值相同,但二者達到最大細胞密度的時間不相同。 【詳解】a批次若有大量細菌污染,則K值會下降,與題圖不符,A錯誤;b批次先達到K值,可能是接種量高于a批次,B正確;圖中曲線是酵母菌在通氣的條件下繪制得到,t1時細胞密度增加很快,說明此時氧氣充足,酒精發(fā)酵需要在無氧條件下進行,故此時產生的酒精很少或幾乎沒有,C錯誤;t2時,a、b兩批次均達到K值,但由于b批次酵母菌數量首先達到K值,故消耗的營養(yǎng)物質較多,則營養(yǎng)物質的剩余量相對較少,D錯誤。故選B。 15.我國生物多樣性較低的西部沙漠地區(qū)生長著一種葉退化的藥用植物鎖陽,該植物依附在另一種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長,從其根部獲取營養(yǎng)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鎖陽與小果白刺的種間關系為捕食 B. 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強,恢復力穩(wěn)定性較高 C. 種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 鎖陽因長期干旱定向產生了適應環(huán)境的突變,并被保留下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環(huán)境條件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起了選擇作用。 【詳解】鎖陽葉退化,從小果白刺的根部獲取營養(yǎng)物質,故二者為寄生關系,A錯誤;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樣性較低,故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差,由于環(huán)境惡劣,恢復力穩(wěn)定性也較低,B錯誤;沙生植物可以防風固沙,維持生態(tài)平衡,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鎖陽產生變異后,長期干旱條件對鎖陽起了選擇作用,使其保留下來,D錯誤。故選C。 16.下列生物技術操作對遺傳物質的改造,不會遺傳給子代的是 A. 將胰島素基因表達質粒轉入大腸桿菌,篩選獲得基因工程菌 B. 將花青素代謝基因導入植物體細胞,經組培獲得花色變異植株 C. 將腸乳糖酶基因導入奶牛受精卵,培育出產低乳糖牛乳的奶牛 D. 將腺苷酸脫氨酶基因轉入淋巴細胞后回輸患者,進行基因治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轉基因技術的原理是基因重組?;蛑亟M和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均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基因治療:指把正?;驅氩∪梭w內,使該基因的表達產物發(fā)揮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是治療遺傳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詳解】將含胰島素基因表達載體的重組質粒轉入大腸桿菌獲得的轉基因菌,可以通過二分裂將胰島素基因傳給后代,A不符合題意;將花青素代謝基因導入植物體細胞,再經植物組織培養(yǎng)獲得的植株所有細胞均含有花青素代謝基因,花青素代謝基因會隨該植物傳給后代,B不符合題意;將腸乳糖酶基因導入奶牛受精卵,培育出產低乳糖牛乳的奶牛所有細胞均含有腸乳糖酶基因,可以遺傳給后代,C不符合題意;該患者進行基因治療時,只有淋巴細胞含有該腺苷酸脫氨酶基因,性原細胞不含該基因,故不能遺傳給后代,D符合題意。故選D。 17.如圖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紙層析的實驗結果,樣品分別為新鮮菠菜葉和一種藍藻經液氮冷凍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研磨時加入CaCO3過量會破壞葉綠素 B. 層析液可采用生理鹽水或磷酸鹽緩沖液 C. 在敞開的燒杯中進行層析時,需通風操作 D. 實驗驗證了該種藍藻沒有葉綠素b 【答案】D 【解析】 【分析】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中含有四種色素,紙層析后,形成的色素帶從上到下依次是:胡蘿卜素(橙黃色)、葉黃素(黃色)、葉綠素a(藍綠色)、葉綠素b(黃綠色)。 由圖可知,菠菜含有四種色素,藍藻(原核生物)只含有葉綠素a和胡蘿卜素。 【詳解】研磨時加入碳酸鈣是為了保護葉綠素,A錯誤;層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號汽油代替,B錯誤;層析時,為了防止層析液揮發(fā),需要用培養(yǎng)皿蓋住小燒杯,C錯誤;由圖可知,藍藻只有兩條色素帶,不含有葉黃素和葉綠素b,D正確,故選D。 18.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造成的,血紅蛋白β鏈第6個氨基酸的密碼子由GAG變?yōu)镚UG,導致編碼的谷氨酸被置換為纈氨酸。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該突變改變了DNA堿基對內的氫鍵數 B. 該突變引起了血紅蛋白β鏈結構的改變 C. 在缺氧情況下患者的紅細胞易破裂 D. 該病不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發(fā)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由于血紅蛋白基因中堿基對替換造成的蛋白質結構異常,患者的紅細胞呈鐮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詳解】血紅蛋白β鏈第6個氨基酸的密碼子由GAG變?yōu)镚UG,說明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由于血紅蛋白基因中T-A堿基對被替換成A-T堿基對,替換后氫鍵數目不變,A錯誤;血紅蛋白基因中堿基對的替換造成基因結構改變,進而導致血紅蛋白結構異常,B正確;患者的紅細胞呈鐮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C正確;鐮刀型貧血癥屬于單基因遺傳病,不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D正確。故選A。 19.下列關于產纖維素酶菌分離及運用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A. 篩選培養(yǎng)基中應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長營養(yǎng) B. 可從富含腐殖質的林下土壤中篩選產纖維素酶菌 C. 在分離平板上長出的菌落需進一步確定其產纖維素酶的能力 D. 用產纖維素酶菌發(fā)酵處理農作物秸稈可提高其飼用價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兩種酶使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第三種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詳解】應該用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篩選纖維素分解菌,只有纖維素分解菌能夠存活,A錯誤;木材、秸稈中富含纖維素,故可以從富含腐殖質的林下土壤中篩選產纖維素酶菌,B正確;用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篩選纖維素分解菌后,為了確定得到的是纖維素分解菌,還需要進行發(fā)酵產纖維素酶的實驗,C正確;用產纖維素酶菌發(fā)酵處理農作物秸稈,可以把纖維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飼用價值,D正確。故選A。 20.為探究矮牽牛原生質體培養(yǎng)條件和植株再生能力,某研究小組的實驗過程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過程①獲得的原生質體需懸浮在30%蔗糖溶液中 B. 過程②需提高生長素的比例以促進芽的分化 C. 過程③需用秋水仙素處理誘導細胞壁再生 D. 原生質體雖無細胞壁但仍保持細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圖可知,①表示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處理得到原生質體的過程;②③均表示再分化過程。 【詳解】原生質體在30%的蔗糖溶液中會失水皺縮,A錯誤;②誘導芽分化時,需要提高細胞分裂素的比例,B錯誤;③可以表示誘導根的分化形成幼苗,此時細胞壁已經形成,C錯誤;原生質體無細胞壁,但由于含有一整套的遺傳物質,故具有全能性,D正確。故選D。 【點睛】植物組織培養(yǎng)時,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用量的比例影響植物細胞的發(fā)育方向: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比例適中時,有利于愈傷組織的形成;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例較高時,利于根的分化;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比例較低時,利于芽的分化。 二、多項選擇題 21.下圖為高等動物細胞結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 結構①的數量倍增發(fā)生于分裂前期的細胞中 B. 具有單層生物膜的結構②與細胞分泌活動有關 C. RNA和RNA聚合酶穿過結構③的方向相同 D. ④、⑤處的核糖體均由RNA和蛋白質組成 【答案】BD 【解析】 分析】 題圖為高等動物細胞結構示意圖,①為中心體,在分裂間期復制,在分裂前期形成紡錘體;②為高爾基體,主要是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及“發(fā)送站”;③是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④、⑤均為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主要由RNA和蛋白質組成。 【詳解】結構①為中心體,在有絲分裂的間期因復制而導致其倍增,A錯誤;結構②為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B正確;結構③是核孔,RNA聚合酶在核糖體中合成后穿過核孔進入細胞核,參與轉錄過程,而在細胞核中經轉錄過程形成的RNA穿過核孔進入細胞質,參與翻譯過程,可見,二者穿過結構③的方向不同,C錯誤;④、⑤分別為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核糖體主要由RNA和蛋白質組成,D正確。故選BD。 22.有些實驗可以通過染色改進實驗效果,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A. 觀察菠菜葉肉細胞時,用甲基綠染色后葉綠體的結構更清晰 B. 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適量紅墨水,可用于觀察白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 C. 檢測花生子葉中脂肪時,可用龍膽紫溶液對子葉切片進行染色 D. 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時,可用臺盼藍染液區(qū)分菌體死活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的實驗原理是: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散布于細胞質中,呈綠色、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它的形態(tài)和分布。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細胞,當原生質層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且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導致細胞壁與原生質層逐漸分離,即發(fā)生質壁分離,此時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間隙充滿了外界溶液。檢測生物組織中脂肪的實驗原理是:脂肪可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原理之一是:染色體容易被龍膽紫等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活細胞的細胞膜對物質進出細胞具有選擇透過性;細胞死亡后,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喪失。 【詳解】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而葉綠體本身呈綠色,其形態(tài)為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不需要染色,A錯誤;白色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細胞液無色,以此為實驗材料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時,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適量的紅墨水使之成為紅色,會使觀察到的質壁分離現象更明顯,B正確;脂肪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龍膽紫等堿性染料可將染色體染成深色,因此檢測花生子葉中脂肪時,不能用龍膽紫溶液對子葉切片進行染色,C錯誤;活細胞的細胞膜對物質進出細胞具有選擇透過性,其細胞膜可以阻止活細胞不需要的臺盼藍染色劑進入,因此活細胞不能被臺盼藍染成藍色,而當細胞死亡后,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喪失,臺盼藍染色劑才能進入細胞,因此凡被染成藍色的均為死細胞,D正確。故選BD。 23.下圖為雜交瘤細胞制備示意圖。骨髓瘤細胞由于缺乏次黃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GPRT-),在HAT篩選培養(yǎng)液中不能正常合成DNA,無法生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可用滅活的仙臺病毒誘導細胞融合 B. 兩兩融合的細胞都能在HAT培養(yǎng)液中生長 C. 雜交瘤細胞需進一步篩選才能用于生產 D. 細胞膜的流動性是細胞融合的基礎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動物細胞融合的原理是細胞膜的流動性、細胞的增殖,誘導手段有電激、聚乙二醇、滅活的病毒等,結果產生雜交細胞,主要用于制備單克隆抗體。 (2)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原理包括:①免疫理:B淋巴細胞能產生特異性抗體;②細胞融合原理:利用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穿透性使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③動物細胞培養(yǎng)技術:對雜交瘤細胞進行體內、體外培養(yǎng)。 (3)制備單克隆抗體過程中的幾種細胞:①免疫B細胞(漿細胞):能產生單一抗體,但不能無限增殖;②骨髓瘤細胞:能無限增殖,但不能產生抗體;③雜交瘤細胞:既能產生單一抗體,又能在體外培養(yǎng)條件下無限增殖。 【詳解】誘導動物細胞融合的方法有電激、聚乙二醇、滅活的病毒(如滅活的仙臺病毒)等,A正確;兩兩融合的細胞包括免疫B細胞與免疫B細胞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骨髓瘤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免疫B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的雜交瘤細胞,骨髓瘤細胞雖然能無限增殖,但缺乏次黃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免疫B細胞雖然有次黃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但不具有無限增殖的本領,所以在HAT篩選培養(yǎng)液中,兩兩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都無法生長,只有雜交瘤細胞才能生長,B錯誤;因每個免疫B細胞只分泌一種特異性抗體,因此在HAT篩選培養(yǎng)液中篩選出來的眾多的雜交瘤細胞所分泌的抗體,不一定都是人類所需要的,還需要進一步把能分泌人類所需要抗體的雜交瘤細胞篩選出來,C正確;動物細胞融合是以細胞膜的流動性為基礎的,D正確。故選ACD。 24.下圖為一富營養(yǎng)化河流生態(tài)修復工程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曝氣可增加厭氧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能力 B. 吸附基質增加了微生物附著的表面積,提高了凈化效果 C. 植物浮床有吸收水體氮、磷的能力,可減少富營養(yǎng)化 D. 增加水體透明度,恢復水草生長是該修復工程的目標之一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是指水體中氮、磷等植物營養(yǎng)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導致水體溶氧量下降,進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質惡化的現象。利用需氧微生物與厭氧微生物能夠降解有機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夠從水體中吸收氮、磷等礦質營養(yǎng)的作用,依據生態(tài)工程的基本原理進行合理設計,對污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修復,從而達到改善和凈化水質的目的。 【詳解】曝氣可增加溶氧量,進而降低厭氧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的能力,A錯誤;吸附基質增加了微生物附著的面積,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動,可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夠提高凈化效果,B正確;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龐大的根系透過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體中,植物的根系從水體中吸收氮、磷等物質,可減少水體富營養(yǎng)化,增加水體透明度,恢復水生植物生長,從而起到了改善和凈化水質的效果,可見,增加水體透明度,恢復水草生長是該修復過程的目標之一,C、D正確。故選BCD。 25.下圖為某紅綠色盲家族系譜圖,相關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基因型有3種: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為M型,I-2、I-4為N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為M型或MN型 C. Ⅱ-2是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的概率為1/2 D. Ⅲ-1攜帶的Xb可能來自于I-3 【答案】AC 【解析】 【分析】 紅綠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Y染色體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來自于母親,只能遺傳給女兒,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來自于母親,也可以來自于父親,既能遺傳給女兒,也能遺傳給兒子。在MN血型系統(tǒng)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礎上結合題意并依據圖示呈現的親子代的表現型推知相應個體的基因型,進而判斷各選項的正確與否。 【詳解】僅研究紅綠色盲,依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別是XBY和XBXb,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為XBXB∶XBXb=1∶1。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別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為LMLN。綜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為LMLNXBXB或LMLNXBXb,Ⅱ-2是紅綠色盲攜帶者的概率是1/2,A、C正確;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別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為LMLN,表現型為MN型,B錯誤;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為XBY,因此Ⅲ-1攜帶的Xb來自于Ⅱ-3,Ⅱ-3攜帶的Xb來自于Ⅰ-2,即Ⅲ-1攜帶的Xb可能來自于Ⅰ-2,D錯誤。故選AC。 【點睛】遺傳系譜圖試題的解題技巧 (1)遺傳系譜圖的解題思路 ①尋求兩個關系:基因的顯隱性關系;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 ②找準兩個開始:從子代開始;從隱性個體開始。 ③學會雙向探究:逆向反推(從子代的分離比著手);順向直推(已知表現型為隱性性狀,可直接寫出基因型;若表現型為顯性性狀,則先寫出基因型,再看親子關系)。 (2)對于系譜圖中遺傳病概率的計算。若不知道遺傳方式,則首先要以系譜圖中“各家庭成員的親子代的表現型”的為切入點,判斷出該病的遺傳方式,再結合系譜圖寫出雙親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若已知遺傳方式,則需結合系譜圖寫出雙親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如果是兩種遺傳病相結合的類型,可采用“分解組合法”,即從每一種遺傳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題意進行組合,從而獲得答案。 三、非選擇題 26.圖1是某生態(tài)系統(tǒng)部分生物關系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tài)系統(tǒng)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圖1由喬木、草本植物、蝗蟲、蜘蛛和雜食性鳥構成的食物網中,雜食性鳥分別處于第__________營養(yǎng)級。 (2)從圖1所示的營養(yǎng)關系分析,屬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機碎屑被徹底分解產生的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類)等供生態(tài)系統(tǒng)循環(huán)利用。 (3)由于喬木的遮擋程度不同,導致了不同區(qū)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種類和數量有一定差異,地表生物的這種區(qū)域差異分布體現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結構。 (4)下列屬于該區(qū)域東亞飛蝗種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號)。 ①空間分布②遷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種豐富度⑤種群密度 (5)圖2是圖1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某兩個營養(yǎng)級(甲、乙)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糞便中食物殘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圖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長、發(fā)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為__________(用圖2中字母和計算符號表示)。 【答案】 (1). 生產者 (2). 二、三、四 (3). 大型真菌、跳蟲 (4). 無機鹽、CO2、H2O (5). 水平 (6). ①②⑤ (7). c (8). a-b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了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相關知識。任何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主要包括組成成分、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兩個方面;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包括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圖1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部分生物關系圖,其中草本植物、喬木為生產者,蝗蟲、蜘蛛、雜食性鳥為消費者,大型真菌、跳蟲為分解者。 圖2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某兩個營養(yǎng)級的能量流動示意圖,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別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別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來說,流入某一營養(yǎng)級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的去路可以有三條:(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營養(yǎng)級(3)被分解者分解。 【詳解】(1)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者是自養(yǎng)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生產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制造的有機物中,太陽能變成化學能從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產者可以說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石,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成分。雜食性鳥以草本植物等生產者為食處于第二營養(yǎng)級,以蝗蟲為食處于第三營養(yǎng)級,以蜘蛛為食處于第四營養(yǎng)級。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圖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蟲屬于分解者,它們可以將有機碎屑分解成CO2、H2O和無機鹽被生產者重新利用。 (3)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喬木的遮擋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強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有一定差異,體現了群落具有水平結構。 (4)種群特征包括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性別比例、年齡組成。種群的空間特征即種群的空間分布,包括均勻分布、集群分布、隨機分布。因此①②⑤屬于東亞飛蝗種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屬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5)乙糞便中的能量屬于乙的攝入量,但是為乙沒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糞便中食物殘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長、發(fā)育、繁殖,圖中a為乙的同化量,b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長、發(fā)育、繁殖的能量為a-b。 【點睛】1、生產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成分,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石。分解者可以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被生產者重新利用。 27.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區(qū)健康日活動中檢測出尿糖超標,為進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據規(guī)范又進行了血液檢測。圖1、圖2所示為空腹及餐后測定的血糖及胰島素濃度。糖尿病血糖濃度標準為: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正常人進食后血糖濃度上升,胰島素分泌增多。胰島素可促進血糖進入細胞內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轉變?yōu)榉翘俏镔|,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同時胰島A細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濃度下降。 (2)據圖初步判斷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復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濃度升高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__________產生渴感,表現為多飲。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標的原因還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號)。 ①一次性攝糖過多②低血糖患者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④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 (4)結合圖1、圖2分析,乙出現上述檢測結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號)。 ①自身抗體與胰島素結合 ②自身效應T細胞持續(xù)殺傷胰島B細胞 ③自身抗體競爭性結合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 ④胰島B細胞膜上載體對葡萄糖的轉運能力下降 【答案】 (1). 氧化分解 (2). 肝糖原分解 (3). 胰高血糖素 (4). 甲、乙 (5). 大腦皮層 (6). ①④ (7). ①③ 【解析】 【分析】 由圖1可知,空腹時甲和乙血糖濃度偏高,丙的血糖濃度正常;餐后一段時間內甲、乙、丙的血糖濃度均有所上升;餐后3h甲、乙的血糖濃度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正常值,丙的血糖濃度恢復正常。由圖2可知,甲餐后胰島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較?。灰液捅囊葝u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島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詳解】(1)正常人進食后,血糖濃度升高,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促進葡萄糖進入組織并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轉化為非糖物質,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同時胰島素分泌量增加會抑制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進而引起血糖濃度下降。 (2)由圖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濃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標準,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進行復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升高,細胞外液滲透壓會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腦分泌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將興奮傳至大腦皮層,產生渴覺,主動飲水,從而降低細胞外液滲透壓。 (3)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尿糖,一次性攝糖過多也會出現暫時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濃度低于正常值,不會出現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不會引起尿糖;腎小管會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則可能會出現尿糖。故選①④。 (4)由圖可知,乙餐后的胰島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遠遠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體與胰島素結合或自身抗體競爭性結合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胰島素不能與受體結合,導致胰島素不能發(fā)揮降血糖的作用,①③正確;若自身效應T細胞持續(xù)殺傷胰島B細胞,則會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與題意不符,②錯誤;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是幾乎全身細胞,若僅僅胰島B細胞膜上的載體對葡萄糖的轉運能力下降,其他細胞上載體對葡萄糖的轉運能力正常,則乙的血糖應該正?;蛏晕⑵撸葝u素水平也會正?;蛏晕⑵?,④錯誤。 【點睛】糖尿病的病因大致分為三類:1缺乏胰島素;2體內有胰島素的抗體;3體內有胰島素受體的抗體。第一種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2、3不能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 28.葉綠體中催化CO2固定的酶R由葉綠體DNA編碼的大亞基和細胞核DNA編碼的小亞基共同組裝而成,其合成過程及部分相關代謝途徑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合成酶R時,細胞核DNA編碼小亞基的遺傳信息__________到RNA上,RNA進入細胞質基質后指導多肽鏈合成;在葉綠體中,參與大亞基肽鏈合成的RNA中,種類最多的是__________。 (2)進行光合作用時,組裝完成的酶R需ATP參與激活,光能轉化為ATP中的化學能是在_________上(填場所)完成的。活化的酶R催化CO2固定產生C3化合物(C3-Ⅰ),C3-I還原為三碳糖(C3-Ⅱ),這一步驟需要__________作為還原劑。在葉綠體中C3-Ⅱ除了進一步合成淀粉外,還必須合成化合物X以維持卡爾文循環(huán),X為__________。 (3)作為光合作用的重要成分,X在葉綠體中的濃度受多種因素調控,下列環(huán)境條件和物質代謝過程,與X濃度相關的有__________(填序號)。 ①外界環(huán)境的CO2濃度 ②葉綠體接受的光照強度 ③受磷酸根離子濃度調節(jié)的C3-Ⅱ輸出速度 ④酶R催化X與O2結合產生C2化合物的強度 (4)光合作用旺盛時,很多植物合成的糖類通常會以淀粉的形式臨時儲存在葉綠體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則可能導致葉綠體__________。 【答案】 (1). 轉錄 (2). tRNA (3). 類囊體 (4). [H] (5). C5(五碳化合物) (6). ①②③④ (7). 吸水漲破 【解析】 【分析】 分析圖示:細胞核中的DNA通過轉錄形成RNA,RNA通過核孔出細胞核,進入細胞質,在核糖體上進行翻譯形成小亞基。 葉綠體中的DNA通過轉錄形成RNA,在葉綠體中的核糖體上進行翻譯形成大亞基。大亞基和小亞基組合形成酶R,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形成C3。 【詳解】(1)通過分析可知,細胞核DNA編碼小亞基的遺傳信息轉錄到RNA上,RNA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在核糖體上翻譯形成小亞基。葉綠體編碼大亞基DNA的遺傳信息轉錄到RNA上后,通過翻譯過程指導大亞基合成;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一種mRNA為模板,參與運載氨基酸的tRNA最多有61種,故需要RNA種類最多的是tRNA。 (2)光合作用過程中合成ATP是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完成?;罨拿窻催化CO2固定產生C3化合物(C3-I),C3-I 還原為三碳糖(C3-II),需要[H]作為還原劑。C3的還原的產物除了C3-Ⅱ外,還有C5,因此X為C5(五碳化合物)。 (3)①外界環(huán)境的CO2濃度,直接影響二氧化碳的固定,間接影響C3的還原,進而影響C5的濃度,故①符合題意;②葉綠體接受的光照強度,直接影響光反應產生的[H]和ATP,間接影響C3的還原,進而影響C5的濃度,故②符合題意;③磷酸根離子濃度,直接影響ATP的合成,間接影響C3的還原以及C3-II輸出速度,進而影響C5的濃度,故③符合題意;④酶R催化X與02結合產生C2化合物的強弱,直接影響酶R催化二氧化碳的固定,間接影響C3的還原,進而影響C5的濃度,故④符合題意;故選①②③④。 (4)光合作用合成的糖類,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則可能使葉綠體內溶液的濃度升高,滲透壓增大,進而導致葉綠體吸水漲破。 【點睛】本題結合圖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基因的表達相關知識,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9.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導入豬細胞中,然后通過核移植技術培育基因編輯豬,可用于生產基因工程疫苗。下圖為基因編輯豬培育流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對1號豬使用_________處理,使其超數排卵,收集并選取處在__________時期卵母細胞用于核移植。 (2)采集2號豬的組織塊,用__________處理獲得分散的成纖維細胞,放置于37℃的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其中CO2的作用是________。 (3)為獲得更多基因編輯豬,可在胚胎移植前對胚胎進行__________。產出的基因編輯豬的性染色體來自于_________號豬。 (4)為檢測病毒外殼蛋白基因是否被導入4號豬并正常表達,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填序號)。 ①DNA測序②染色體倍性分析③體細胞結構分析④抗原—抗體雜交 【答案】 (1). 促性腺激素 (2). 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 (3). 胰蛋白酶(膠原蛋白酶) (4). 維持培養(yǎng)液的pH (5). 分割 (6). 2 (7). ①④ 【解析】 【分析】 據圖分析,圖示基因編輯豬培育過程涉及的技術手段有轉基因技術、核移植技術、早期胚胎培養(yǎng)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等,利用轉基因技術將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目的基因)導入2號豬的體細胞核中,然后將2號豬的體細胞核移植到1號豬的去核卵母細胞中,再將重組細胞培養(yǎng)到囊胚并移植到3號豬的子宮中去,最后分娩產生了4號轉基因克隆豬。 【詳解】(1)據圖分析可知,1號豬提供的是卵母細胞,對其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使其超數排卵,獲得的卵母細胞需要培養(yǎng)到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進行核移植。 (2)將2號豬的組織塊分散成單個的成纖維細胞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處理,該細胞的培養(yǎng)應在37℃含5%的CO2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進行,其中CO2的主要作用是維持培養(yǎng)液的pH。 (3)利用胚胎分割技術對圖示早期胚胎進行分割,可以獲得更多的基因編輯豬;據圖分析可知,核移植的細胞核來自于2號豬,因此產出的基因編輯豬的性染色體來自于2號豬。 (4)檢測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目的基因)是否導入4號豬,可以采用DNA分子雜交法檢測目的基因的序列;目的基因表達的最終產物是蛋白質(病毒外殼蛋白),可以利用抗原-抗體雜交法進行檢測,故選①④。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轉基因技術、動物細胞培養(yǎng)、胚胎移植等過程,能夠弄清楚題圖中不同的豬提供的結構和作用,明確核移植時的卵母細胞需要培養(yǎng)到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并能夠選擇正確的方法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表達。 30.為探究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一些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研究小組利用下列供選材料用具進行了實驗。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碘液,緩沖液,淀粉,淀粉酶等;研缽,水浴鍋,天平,試管,滴管,量筒,容量瓶,顯微鏡,玻片,酒-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檢測復習 生物 江蘇 解析 2019 年高 考試題 檢測 復習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1009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