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設計請充值后下載,,資源目錄下的文件所見即所得,都可以點開預覽,,資料完整,充值下載可得到資源目錄里的所有文件。。?!咀ⅰ浚篸wg后綴為CAD圖紙,doc,docx為WORD文檔,原稿無水印,可編輯。。。具體請見文件預覽,有不明白之處,可咨詢QQ:12401814
SY-025-BY-3
畢業(yè)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學生姓名
王皆瓊
系部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專業(yè)、班級
車輛工程07-7班
指導教師姓名
臧 杰
職稱
教授
從事專業(yè)
車輛工程
是否外聘
□是■否
題目名稱
東風EQ1092F型汽車分動器的設計
一、課題研究現(xiàn)狀、選題目的和意義
在近百年中,汽車設計技術也經歷了由經驗設計發(fā)展到以科學實驗和技術分析為基礎的的設計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設計中引入電子計算機后又形成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POR/E)等新方法,使設計逐步實現(xiàn)半自動化和自動化。經驗設計是以已有產品的經驗數(shù)據為依據,運用一些帶有經驗常數(shù)或安全系數(shù)的經驗公式進行設計計算的一種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這種設計由于缺乏精確的設計數(shù)據和科學的計算方法,使所設計的產品不是過于笨重就是可靠性差。一種新車型的開發(fā),往往要經過設計—試制—實驗—改進設計—試制—實驗等二次或多次循環(huán)。反復修改圖紙,完善設計后才能定型,設計周期長,質量差,消耗大。電子計算機的出現(xiàn)和在工程設計中的推廣應用,使汽車設計技術飛躍發(fā)展,設計過程完全改觀。汽車結構參數(shù)及性能參數(shù)等的優(yōu)化選擇與匹配,零部件的強度核算與壽命預測。產品有關方面的模擬計算或仿真分析,都在計算機上進行。這種利用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進行產品設計的方法,統(tǒng)稱計算機輔助設計。
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誕生第一臺計算機繪圖系統(tǒng),開始出現(xiàn)具有簡單繪圖輸出功能的被動式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60年代初期出現(xiàn)了CAD的曲面片技術,中期推出商品化的計算機繪圖設備。70年代,完整的CAD系統(tǒng)開始形成,后期出現(xiàn)了能產生逼真圖形的光柵掃描顯示器,推出了手動游標、圖形輸入板等多種形式的圖形輸入設備,促進了CAD技術的發(fā)展。80年代,隨著強有力的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制成的微處理器和存儲器件的出現(xiàn),工程工作站問世,CAD技術在中小型企業(yè)逐步普及。80年代中期以來,CAD技術向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一些標準的圖形接口軟件和圖形功能相繼推出,為CAD技術的推廣、軟件的移植和數(shù)據共享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系統(tǒng)構造由過去的單一功能變成綜合功能,出現(xiàn)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制聯(lián)成一體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固化技術、網絡技術、多處理機和并行處理技術在CAD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CAD系統(tǒng)的性能;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tǒng)技術引入CAD,出現(xiàn)了智能CAD技術,使CAD系統(tǒng)的問題求解能力大為增強,設計過程更自動化?,F(xiàn)在,CAD已在電子和電氣、科學研究、機械設計、軟件開發(fā)、機器人、服裝業(yè)、出版社、工廠自動化、土木建筑、地質、計算機藝術等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本課題運用CAD為輔助工具對東風系列EQ1092F型越野汽車分動器進行零件圖與裝配圖的繪制。
汽車的使用條件非常復雜,經常在無路或環(huán)路條件下工作的越野汽車,需要利用汽車的總質量,使每一個承受負載的車輪都產生牽引力。因此必須用全輪驅動。也就是必須將變速器傳出的扭矩分配給汽車的各驅動輪,負擔這一任務的機構就是分動器。 今天,SUV越來越為人們所知。SUV的關鍵技術也就是四輪驅動(4WD)技術,至今,輕型汽車所用分動器已經發(fā)展到了第五代產品。分動器的設計結構與傳動系統(tǒng)基本決定了它的性能、檔次。第一代分動器基本上為分體結構,直齒輪傳動,雙換擋軸操作鑄鐵殼體。第二代的分動器雖然也是分體結構,但已改為全斜齒齒輪傳動,單換擋軸操作和鋁合金殼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傳動效率、簡便了換擋、降低了噪音與油耗。第三代分動器在上代的基礎上增加了同步器,使四輪驅動系統(tǒng)具備汽車在進行中換擋的功能。第四代分動器的重大變化在于采用了聯(lián)體結構以及行星齒輪加鏈傳動,從而優(yōu)化了換擋及大大提高了傳動效率和性能。目前,國產SUV和越野車所用的分動器大部分屬于第三代或第四代產品。體現(xiàn)當代最高科技成果的第五代分動器為聯(lián)體結構,行星齒輪加鏈傳動,帶同步器和差速機構,單換擋軸操作,鋁合金殼體。與其它四代分動器相比,其優(yōu)點是扭矩分配,進而提高了整車性能。最高檔次的世界級SUV如大切諾基、奔馳M320、寶馬X5等車型的四輪驅動系統(tǒng)都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功能。
輕型汽車的分動器可分為三種:分時四驅(Part-time4WD)這是一種駕駛者可以在兩驅和四驅之間手動選擇的四輪驅動系統(tǒng),由駕駛員根據路面情況,通過接通或斷開分動器來變化兩輪驅動或四輪驅動模式,這也是一般越野車或四驅SUV最常見的驅動模式;全時四驅(Full-time4WD)這種傳動系統(tǒng)不需要駕駛人選擇操作,前后車輪永遠維持四輪驅動模式,行駛時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按50:50設定在前后輪上,使前后排車輪保持等量的扭矩;適時驅動(Real-time4WD)采用適時驅動系統(tǒng)的車輛可以通過電腦來控制選擇適合當下情況的驅動模式。在正常的路面,車輛一般會采用后輪驅動的方式。而一旦遇到路面不良或驅動輪打滑的情況,電腦會自動檢測并立即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分配給前排的兩個車輪,自然切換到 四輪驅動狀態(tài),免除了駕駛人的判斷和手動操作,應用更加簡單。汽車分動器就是主宰各驅動的核心,其功能是將變速器輸出的動力,分配到各驅動橋,最后將動力傳輸至各個車輪。
分動器類型及其特點,從結構和功能來看,分動器可分為兩大類:1、一般齒輪式分動器,驅動前、后橋的兩根輸出軸,在接合前驅動嚙合套時為剛性連接。這類分動器結構簡單,其缺點是不能保證前、后輪的地面速度相等。一般齒輪式分動器分配給前、后橋的轉矩比例不定(隨兩橋所受附著力的比例而變)。這樣雖然會增加附著條件較好驅動橋的驅動力,但可能使該橋因超載而損壞。2、帶軸間差速器的分動器,帶軸間差速器的分動器在前、后輸出軸之間有一個行星齒輪式軸間差速器。兩根輸出軸可以不同的轉速旋轉。并按一定的比例將轉矩分配給前、后驅動橋,即可使前橋經常處于驅動狀態(tài),又可保證各種車輪運動協(xié)調,所以不需另設接離前橋驅動的裝置。
分動器的結構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各種結構形式都有其各自的優(yōu)缺點,這些優(yōu)缺點隨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應深入實際,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對結構進行分析比較,并盡可能地考慮到產品的系列化、通用化和標準化,最后確定較合適的方案。
東風EQ1092F型汽車是在EQ1090車型的基礎上,對提高整車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等方面采取了重大改進后開發(fā)的車型。提高了軍用汽車的戰(zhàn)術性能,進而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本車型的分動器選用機械式分動器。機械式具有結構簡單、傳動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和工作可靠等優(yōu)點,在不同形式的汽車上得到廣泛應用。
二、設計(論文)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掌握汽車分動器結構
越野車需要經常在壞路和無路情況下行駛,尤其是軍用汽車的行駛條件更為惡劣。這就要求增加汽車驅動輪的數(shù)目,因此,越野車都采用多軸驅動。在多軸驅動的汽車上,為了將變速器輸出的動力分配到各個驅動橋,均裝有分動器。
2 確定主要零部件(齒輪、軸等)主要設計參數(shù),并對關鍵部位進行校核。
(1)輸入軸,中間軸,通過后驅動橋的輸出軸和通往前驅動橋的輸出軸的基本參數(shù)的計算及強度計算。
(2)分動器殼等其他零部件的參數(shù)計算。
3 確定零部件結構尺寸。
對各個零件尺寸進行計算強度校核完成后,對個別尺寸進行修改。
4 使用CAD完成工程圖紙。
5 編寫設計說明書。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分動器結構方案的選擇,分動器主要參數(shù)的選擇,傳動比的分配,各檔傳動比的分配和各檔齒輪齒數(shù)的分配。
三、技術路線(研究方法)
,確定設計方案
編寫設計說明書
分動器主要參數(shù)的選擇
繪制CAD圖
齒輪參數(shù)的計算
軸承參數(shù)的計算
各結構元件的計算
操縱機構的計算
四、進度安排
(1)調研、資料收集、完成開題報告 第4周 (3月24日~3月30日)
(2)參數(shù)選擇方向確定,列文稿大綱 第5周 (4月1日~4月7日)
(3)設計計算 第6、7周 (4月8日~4月21日)
(4)完成設計說明書,完成圖紙繪制 第8、13周 (4月22日~6月1日)
(5)交稿,預答辯 第14周 (6月2日~6月8日)
(6)畢業(yè)設計(論文)審核、修改 第15、16周 (6月9日~6月22日)
(7)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準備及答辯 第17周 (6月23日~6月29日)
五、參考文獻
[1]孫桓,陳作模,葛文杰.機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濮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張為春.汽車構造[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10.
[4]王之櫟,王大康.機械設計綜合課程設計[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8.
[5]劉鴻文.材料力學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6]卜炎.機械設計傳動裝置設計手冊(上冊)[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4.
[7]卜炎.機械設計傳動裝置設計手冊(下冊)[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4.
[8]大連理工大學工程畫教研室.機械制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9]余志生.汽車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
[10]劉惟信.汽車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11]王望予.汽車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
[12]陳家瑞.汽車構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3]張洪欣.汽車底盤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8.
[14]成大先.機械設計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15]臧杰,閻巖,汽車構造[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16]史建鵬, 孫慶合.分動器轉矩分配比確定理論研究[J]. 汽車工程 , 2007,10.
[17]舒聯(lián).東風沙漠越野車系列介紹[J].商用汽車 , 2004,3.
[18]高敬.汽車變速器變速傳動機構可靠性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 , 2009.
[19] Leitermann. Modern manual transmissions-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a mature technology.[VDI-Berichte Nr.1943 Germany] 2006
[20]FriedrichEhrlinger.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MACHINE TOOL , 2007
六、備注
指導教師意見:
簽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