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 重點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難點 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間的情感。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關聯(lián)法。 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2課時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唐順宗時,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執(zhí)政,他們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當時柳宗元33歲,任禮部員外郎,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革新運動。但是在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下,順宗退位,革新變法隨之失敗。憲宗即位后,對革新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繼遭到殘殺和貶謫。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這時,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區(qū),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缎∈队洝氛峭ㄟ^精細、生動的景物描寫,表現(xiàn)了自己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現(xiàn)在山西永濟西)人,唐代文學家。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同列“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簡練,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柳河東集》。 1.課文題解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寫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人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為革新派主要成員之一。這次革新僅146天,即遭宦官和舊官僚的聯(lián)合反對而慘敗。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永州歷時10年,由于對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體驗,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有了很大發(fā)展,寫了許多優(yōu)秀散文和詩歌。著名的《捕蛇者說》《永州八記》《三戒》等,均為這一時期所作。 1.教師放課文朗讀磁帶,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線索。 發(fā)現(xiàn)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3.教師介紹文章的背景知識。 1.重要詞語的解釋。 水尤清冽:冽,寒冷。 皆若空游無所依:依,依托。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樣;蛇,像蛇一樣。 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四面竹樹環(huán)合:環(huán)合,環(huán)繞合抱。 日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2.一詞多義。 (1)以: 全石以為底:用。 卷石底以出:用法相當于“而”。 以其境過清:因為。 (2)為: 全石以為底:做。 為坻,為嶼:成為。 (3)而: 潭西南而望:連接狀語與謂語,連詞。 乃記之而去:連接兩個動詞,連詞。 隸而從者:連接兩個動詞,連詞。 (4)見: 下見小潭:顯現(xiàn),呈現(xiàn)。 明滅可見:看見。 (5)可: 潭中魚可百余頭:大約。 明滅可見:可以。 (6)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過清:凄清。 (7)差: 參差披拂:長短不一。 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 3.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 (2)下見小潭:下,向下,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向。 (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4)心樂之:樂,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5)日光下澈: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6)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7)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寒冷。 4.重要句子的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砍伐竹子,開出道路,發(fā)現(xiàn)下面有一個小水潭,潭水格外清澈。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陽光直射到水底,魚兒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來往輕快敏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水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樣彎彎曲曲,溪水像長蛇爬行那樣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xiàn)。 (4)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我坐在水潭邊上,四面被竹子樹木環(huán)抱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凄涼孤寂,暮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5.學生結合注釋和老師講解的內容,翻譯全文。 6.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8.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印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速度很快。 9.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0.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發(fā)現(xiàn)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文章的內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隨著作者來到了小石潭邊。作者給我們描繪的小石潭是什么樣的呢?貶謫于此的作者,面對小石潭又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xù)深入課文。 1.第1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有什么作用? 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huán)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fā)現(xiàn)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 移步換景的寫法 3.第2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類似特寫鏡頭的寫法。 4.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清澈。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澈。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逼真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5.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怡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钴S,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有著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6.第3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吹靡姷囊欢嗡娣从持旃庠朴?,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特征。 8.第4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這種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被迫害的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9.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這一矛盾?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10.人(作者)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系。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時,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fā)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1.游魚和潭水有什么關系? 寫魚的數(shù)量、形態(tài)(靜、動)可以看得清,看是寫魚,實是寫水的澄澈透明。游魚與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12.游魚跟人有什么關系? 寫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實是寫人看到游魚而樂,從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值得我們揣摩。 1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yōu)美文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tài)?!皝倘弧薄皞m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皹贰弊謱戶~,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xiàn)的狀態(tài),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14.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 如第1自然段,寫小石潭的出現(xiàn),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鳴珮環(huán)”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引起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 寫潭的構造形態(tài),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 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tài),寥寥數(shù)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 第2自然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敖匀艨沼螣o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xiàn)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tài)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 “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更把游魚的神態(tài)寫活了。 1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為何讓人有低沉之感? 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被貶永州之后,他的憂憤之情更難以排遣,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huán)合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缎∈队洝方Y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小石潭的出現(xiàn)、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寫作者游覽感受,交代同游者。 1.描繪景物的手法。 在第1自然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在第2自然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這是這篇游記當中寫得最精彩的部分。 2.善于運用比喻,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柳宗元十分善于觀察各種山水的形態(tài),抓住各種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說山水也有個性的話,他就能夠抓住山水的個性把它生動地刻畫出來。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痹谔渡?,向西南面望過去,看見通到潭里來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在游動,一段亮,一段暗。小溪兩岸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望不到小溪的源頭。這里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態(tài)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再望過去,又用了一個比喻,說溪身的兩岸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正因為比喻用得好,所以才能夠很精練地刻畫出事物的形象來。 3.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所以寫得好,還因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樣,浮光掠影,只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寫到山水中去,對山水確實有深切的觀察體會,確實深有所感。這樣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新的境界,寫出情景相生的游記來。 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過多干預。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在學習形式上我設計了“誦讀式感悟”“亮點探究式欣賞”和“獨立式仿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互相交流中輕松學習,學有所得。在這堂課中,令人驚喜的是,學生對學文言文有了興趣,尤其是相互討論、切磋、共同探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27 岳陽樓記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實詞。 2.學習文章融敘事、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感受本文語言的特點。 2.揣摩重點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重點 學習文章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為一體的寫作方法。 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法、質疑探究法。 課文朗讀磁帶、岳陽樓相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2課時 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鐫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也因此成為寫景狀物抒發(fā)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現(xiàn)在蘇州吳中區(qū))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死后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兩歲喪父,和母親隨繼父(為小官吏)四處遷徙。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慶歷元年(1041年),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犯,當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范,兩賊聞之驚破膽”的話。慶歷三年(1043年),任參知政事,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守舊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任知州。他在六十三年的人生旅程中,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背景知識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免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流放鄧州(今河南鄧州市)。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1.聽課文錄音朗讀磁帶,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jié)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余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全文結構:敘事——寫景——即景生情——議論抒懷 1.通假字 (1)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 (2)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委托、囑咐) 2.一詞多義 和 以 觀 或 3.詞類活用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名詞作動詞,做州郡的長官) (2)百廢具興(形容詞作名語,荒廢了的事業(yè)) (3)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都是名詞作狀語,向北,向南)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是名詞作狀語,在……之前,在……之后) (5)或異二者之為(動詞作名詞,指心理活動) 4.重要句子的翻譯。 (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噬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 (2)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 (3)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如果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xù)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沖向天空。 (4)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像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后才快樂。 5.學生結合注釋和老師講解的內容,翻譯全文。 6.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提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曠達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7.“謫守”與哪個詞對應? “謫守”與“遷客”對應。 8.第1自然段的敘述交代了什么內容?屬詳寫還是略寫? 寫作緣由,包括時間、滕的遭遇與政績、重修盛況。由于不是重點,寫得異常簡潔,如寫滕子京的政績就只用了八個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9.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壯觀的景象,哪兩個詞能表現(xiàn)這層意思? 勝景、大觀。 10.這一自然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種效果的? 作者善于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一“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一“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般暋薄巴獭弊诌B用,更使靜景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shù)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lián)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1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2.“前人之述備矣”怎樣理解?與第1自然段哪里照應? “前人之述備矣”是說很多著名詩人已經寫過許多詠岳陽樓的名篇佳作。與“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照應。 13.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之產生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xiàn),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14.第2自然段中起過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個詞可以作為理解文章的切入點?過渡句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設問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過渡,引出了第3、4自然段,其中“異”字可以作為理解本文的切入點。 15.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字,指什么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fā)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 作者以宏大的手筆描寫了“岳陽樓之大觀”,然后作者妙筆一轉,由寫景開始轉向抒情,作者面對浩浩蕩蕩的長江、宏偉的岳陽樓,將抒發(fā)內心怎樣的感情呢?我們一起繼續(xù)深入課文,感受范文正公的心情。 1.第3、4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情況下洞庭湖的景色?由這不同的景色又產生了怎樣的感情?這兩段的結構有何共同之處? 第3自然段由“淫雨霏霏”天氣狀況下蕭條凄涼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的“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之悲;第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氣狀況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遷客騷人的“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之喜;兩段都是先寫景,后抒情。 2.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么? 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3.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5自然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遷客騷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陰”而“悲”和因“晴”而“喜”這兩種心情。而古仁人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作者把“遷客騷人”與“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勸慰友人。 6.他們是怎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們以什么為“憂”,又以什么為“樂”呢? 因為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 7.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fā)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xiàn)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8.“進”指什么?“退”指什么? “進”指“居廟堂之高”,即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即不在朝廷上做官。 9.“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并不存在。聯(lián)系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議論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梢娺@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托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10.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闡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曠達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后而警句出現(xiàn),給人印象極深。 11.本自然段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應的關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它們找出來說明它們的關系或作用。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線?!斑w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行文前顧后盼,文理綿密。 12.賞析文中重要的字、詞、句子。 (1)錦鱗——鱗,指魚,是借代(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想到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 (2)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案 焙汀败S”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短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著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tài)美。 (3)靜影沉璧——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tài)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與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4)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這里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后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悅真是達到了極點。 13.另外,本文能做到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的高度融合,還得益于幾個關鍵性詞語的恰當?shù)嘏浜鲜褂?,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觀夫—然則—若夫—則有……者矣—至若—則有……者矣—嗟夫—然則—噫”這些標志性詞語的運用,使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全文先以敘事帶出寫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議,點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議的高度融合。 14.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首先是句式整齊,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于變化。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準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寫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抒發(fā)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交代文章的寫作時間。 1.剪裁的繁簡得宜。 作者胸有全局,布置統(tǒng)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說理申志上,因而寫巴陵勝狀只以幾筆帶過,惜墨如金。用“前人之述備矣”一句加以總括,文詞不過于鋪張,枝蔓不旁逸斜出。兩類登樓者的所見所感,雖縱情鋪敘,潑墨如注,實用貶抑之筆,目的是為了反襯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揚彼。詳略得當,則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沒主旨,又不致因輕重倒置而喧賓奪主。 2.情景的相互交融。 喜時則萬物俱明,悲時則諸景皆黯,觸景生情,緣物抒情。不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聲聲有情。寫悲則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嘯令人戰(zhàn)栗,猿啼催人淚下,使不說悲而悲愴欲絕;寫喜則擇取輕捷的水鳥,閑適的游魚,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結構的層層深入。 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繪后,涌起情感的波瀾;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議論的后浪。情中潛理,理中蘊情,逐層披露,迭進深入,如深山探寶,漸入勝境,最后歸結到作者的人生觀,規(guī)勉老友,激勵自己,警策后人。 4.文字的整飭對稱。 本文大量運用賦體,四字句如珠走玉盤。“日星隱曜,山岳潛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工于對仗,協(xié)和音律?!懊鳌薄绑@”“頃”“青”“金”等,合轍押韻,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感,讀來舌端潤暢,聽來耳中清晰。 岳陽樓記 范仲淹 遷客騷人 謫 古仁人 以“陰”悲,以“晴”喜 “覽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議)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明顯加大朗讀的力度,范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我毫不吝嗇課堂上的時間。在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以及手頭資料討論,然后再提問,完善后出示譯文,譯文是我結合教材、教參,還有其他資料精心整理出來的,比較準確。疏通完文意,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把這篇文章作為現(xiàn)代文分析,結合考點設計一些問題,如: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古仁人之心”是什么,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等等,把文言文當做現(xiàn)代文來講,也是中考的一個趨勢。28 醉翁亭記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及其積極意義。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熟讀成誦。 2.品讀課文,鑒賞本文的意境美、結構美、手法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肩負民族、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 重點 指導朗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在朗讀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當堂成誦。 難點 1.“醉翁之意”在何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樂”樂什么?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評鑒賞法。 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2課時 教師:同學們,我說一個古代的年號,看看你們能聯(lián)想起哪一宗歷史事件。 教師:“慶歷四年”。 學生: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教師:滕子京是因為什么事而“謫守巴陵郡”的呢? 學生: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師:非常正確。實際上,這次改革,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歷五年也被貶知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他自稱廬陵人,是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其母以荻桿畫地教他認讀。24歲登進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推官,因幾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屢遭貶謫。晚年曾主持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又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死后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也擅長詩詞,詩學韓愈,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有議論化、散文化傾向,詞則婉約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參與修撰《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歷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作為執(zhí)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郁不平要發(fā)泄。但現(xiàn)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磁帶,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語氣。 (1)課文中的21個“也”字: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里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范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重復之感。 (2)課文中的25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岸弊智〉胶锰幍倪\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致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 3.理清課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關鍵字。 “醉”“樂”“也”是《醉翁亭記》的三個關鍵字。文章正是以“醉”為中心,以“樂”為線索,以“也”層層迭進,來布局謀篇,結構全文的。 (1)為什么說“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現(xiàn)過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這個中心人物游樂的中心場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擠,貶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為老”卻偏要自號“醉翁”。“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一個“醉”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作者抑郁的情懷,蘊含著全章的主旨。 (2)再說“樂”字。文中用了十個“樂”字。首段寫山水,抒發(fā)“得之心”之樂;第2自然段寫“四時之景”,是表現(xiàn)欣賞之樂;第3自然段寫游人,是顯示“宴飲之樂”;第4自然段的“樂”達到了高潮,既有禽鳥之樂,游人之樂,更有太守之樂。文章因樂生景,因樂而抒情。 (3)后說“也”,全文共有21個“也”字。每一個“也”字,自成一個層次,表明一個意思,使文章脈絡分明,條理清楚。同時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1.明確課文的重點詞語,并掌握它們。 (1)山行:沿著山走。 (2)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3)自謂:用自己的名號來命名。 (4)輒:就、則。 (5)意:情趣。 (6)得:領會。 (7)寓:寄托。 (8)開:散開。 (9)歸:聚攏。 (10)暝:昏暗。 (11)發(fā):開。 (12)傴僂:原指駝背,這里是指老人。 (13)提攜:原指大人拉著小孩的手,這里指代小孩。 (14)雜然:雜亂的樣子。 (15)絲竹:絲原為弦樂器;竹原指管樂器,這里合指樂器。 (16)射:一種游戲。 (17)蒼顏:蒼老的臉色。 (18)頹然:原指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19)上下:原指樹的上部和下部,這里指到處。 (20)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 2.一詞多義。 (1)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靠近) 臨溪而漁(到) (2)而:泉香而酒洌(順接連詞)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轉折連詞) 朝而往,暮而歸(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必譯出) (3)歸: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4)樂: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趣,動詞)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歡樂,形容詞) 3.詞類活用。 (1)名之者誰,名:本應為名詞,名字,此處為命名,動詞。名詞作動詞。 (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3)故自號曰醉翁也,號:本應為名詞,稱號,此處為動詞,稱呼。名詞作動詞。 (4)傴僂提攜,傴僂:本義為脊梁彎曲,動詞,此處指脊梁彎曲的人,即老人。動詞作名詞。 (5)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義應該為動詞(形容詞),此處為醉的時候、醒的時候,名詞。動詞作名詞。 4.學習第1自然段。 (1)對照注釋了解大意。 (2)分層次(二層)。 第一層: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二層: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樂。 (3)講析第一層的字詞句。 ①環(huán)滁皆山也——表判斷語氣。 ②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樹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優(yōu)美。其:代滁州城。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表判斷語氣。而,表并列。 ④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⑤峰回路轉——繞過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⑥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像鳥展翅欲飛的樣子。 (4)作者是怎樣有層次地寫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的? 不是和盤托出,而是曲折道來,采用逐步縮小范圍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點出亭子的所在。 景點: 環(huán)滁皆山(鳥瞰,概寫全貌)——西南諸峰——瑯琊山——水聲潺潺瀉出于兩峰(釀泉)——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由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由遠到近,逐步縮小。 (5)作者先是引導讀者遠眺,后是近視,鏡頭逐步推進,景物愈來愈清晰,通過層層烘托,點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美,引人入勝。 (6)分析第二層:醉翁亭是怎樣得名的呢?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7)為什么要給自己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醉翁也?!? (8)用“自號”命亭的用意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前句后來成為成語,比喻別有用心) (9)在說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著寫“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這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個“樂”字,自然過渡到抒發(fā)思想感情,并以“樂”為主線,把全文貫穿起來。 5.學習第2自然段(欣賞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 (1)齊讀這一自然段內容。 (2)這一段作者是怎樣寫出山間景色的?分幾層? (樂)山間朝暮之景和山間四時之景 直抒胸臆:樂亦無窮。分兩層。 (3)“野芳……四時也”這句話按什么順序寫的?作者怎樣選取畫面的?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 四幅畫面,選取了最富季節(jié)特點的景物,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寫出了留連山中四時美景的無窮樂趣,直接抒發(fā)陶醉于其中的歡樂心情。 (4)這一段寫山水之樂,其“樂亦無窮”承上啟下,既具體表明作者“山水之樂”的興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樂趣所在。 文章第1自然段寫了醉翁亭的環(huán)境和命名由來,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第2自然段具體描寫山水之樂,描繪了朝暮、四時的山間景色,突出“樂亦無窮也”。但作者的樂趣是不是僅僅停留在“山水之樂”呢?是不是還有更深的意思呢?學習第3、4自然段。 1.分析第3自然段。 (1)朗讀本段的內容。 (2)本段分幾層?幾個場面? 第一層:滁人游 第二層:太守宴 第三層:眾賓歡 第四層:太守醉 (3)分析各場面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第一個場面——滁人游 “歌”“休”“呼”“應”“往來不絕”,表現(xiàn)滁州人和平生活之樂,表面寫“游”而未寫“樂”,但我們可以感受到歡樂的氣氛。 這一層暗含著作者被貶滁州勵精圖治的政績,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②第二個場面——太守宴(魚肥酒洌) 臨溪而漁 釀泉為酒 山肴野蔌 雜然前陳 就地取材,極其方便,充滿超脫塵俗之樂。 如果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樂就不在食。 ③第三個場面——眾賓歡(觥籌交錯) 眾賓歡,雖無絲竹之樂,只是行酒令,投壺下棋而已,然而,觥籌交錯,起坐喧嘩,人們無拘無束,體現(xiàn)了太守與僚屬平等、融洽的關系。 ④第四個場面——太守醉(頹然其間) “蒼顏白發(fā)”刻畫太守年長形象,“頹然”寫出太守的醉態(tài)。太守居中,眾賓團圍,一片歡愉。醉中之樂,令人神往。 這里體現(xiàn)了作者失意中求歡,愿與百姓同樂的復雜心情。太守與眾賓客的宴游之樂就是“與民同樂”。 (4)為什么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游? 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后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鐘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氣、有色彩。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于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5)作者怎樣由上文的景寫到人? 上段寫山中佳景,其樂亦無窮,這段作者推進一層,寫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宴歡之樂。這比山中佳景更為可喜。所以寫了滁州的各種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礎上再寫太守和賓客的宴歡之樂,這里包含著“與民同樂”的思想。 2.分析第4自然段。 寫太守醉歸之樂,點出“樂其樂”的題旨。 (1)朗讀本自然段的內容。 (2)本自然段寫法。 層 暮歸時的山景(引出) 寫景 層 禽鳥之樂 襯托相結合 推 游人之樂 抒 進 太守之樂 襯托 情 (3)這一段通過襯托層層推進,最后點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樂。為什么太守之樂是人所不知的呢?“樂其樂”又是樂什么呢? 歐陽修被貶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淪,雖遭貶謫,卻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yè),整篇文章貫穿一個“樂”字(游山之樂、滁人和平生活之樂、眾賓游宴之樂,無一不統(tǒng)攝于太守之樂),表面上毫無煩惱,但是人們只是從外在情緒知道太守之樂,而不能透過外在情趣進一步理解太守之樂。 (4)那么太守“樂其樂”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看到了自己的政績之樂(游人安居樂業(yè),正說明自己的政見正確,治理有方)。個中之樂,自然不是隨從的“賓客”們所能理解的。 3.本文描寫的內容很豐富,描寫的方式和作用怎樣? 本文描寫很有層次。寫醉翁亭的環(huán)境采用由面到點、自遠而近的順序,把讀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寫山間富于變化的景色。采用從早到晚、從春到冬的順序,讓讀者體會“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妙處;寫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從外到內的順序,讓讀者從頭到尾領略到一幅歡樂升平的景象。這樣不僅景物描寫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題。全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因景美而樂,因樂而更覺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4.“樂”字如何貫穿全文? 文章開始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一個“樂”字,接著便借“山水之樂”道出全文的主線。下文承“山水之樂”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入佳境。接下來便描繪出一幅太守與民共享山水之樂的風俗畫,至全文結尾處,用“醉能同其樂”畫龍點睛地點出全文的主旨。 5.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呢?請仔細找一找,畫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6.這篇文章寫三種樂:山水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太守之樂是重點。山水之樂、游人之樂的描寫同太守之樂有什么關系? 作者描寫山水之樂、游人之樂是對太守之樂的陪襯。寫山水之樂,是表現(xiàn)他貶官謫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懷的生活態(tài)度;寫游人之樂,為的是從眾賓歡中反襯自己的樂,因為享受山水之樂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是非同尋常了;寫太守之樂,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鳥之樂”,又樂游人之樂;既能同醉,又能“自醒”。還能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其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寫日暮醉歸。 1.寫景層次分明,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 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因為亭之所在是瑯琊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xiàn)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xiàn)它的豐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釋亭名由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據此可見,本文寫景層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2.語言簡練,意蘊豐富。 全文不過四百多字,卻寫出了復雜多變的景物和情境。如第2自然段寫山間朝暮及四時景物變化,言簡意賅,片語傳神。語句凝練,語句精警含蓄,是本文寫作成功的一個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為后人沿用。蘇軾的《后赤壁賦》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由此而來。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脈絡 歸結:“醉能同其樂”(主旨) 《醉翁亭記》一文將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從亭之所在瑯琊山落筆,“蔚然深秀”是其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xiàn)它的豐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翼然”一詞使亭產生凌空欲飛之意。然后解釋亭名的由來,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調。 文章極其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秀麗的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表達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白怼焙汀皹贰笔墙y(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只要抓住“與民同樂”這四個字,就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就能比較輕松地背誦了。 很多的課文我們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夠以此去理解文章脈絡,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達到快速背誦課文的目的。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此為出發(fā)點,指導學生先理解課文,再去背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9 滿井游記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 2.體會本文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引導學生把握形象生動的寫景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 品讀課文,體會本文寫景的技巧,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點生動傳神地進行描寫的方法。 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朗讀法、質疑探究法。 課文朗讀磁帶、多媒體課件。 1課時 經歷了漫長的嚴冬之后,我們終于盼來了溫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場小雨,讓我們想起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你能給大家描繪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嗎?(生答略)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的腳步到北京郊外滿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領略一下那時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現(xiàn)在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合稱“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人。作品風格直率自然、清新活潑。內容則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xiàn)實亦有所批判。作品有《袁中郎全集》。 1.寫作背景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順天府教授,終日又得和拜謁酬答打交道了,這使他頗為苦惱,更使他苦悶的是有政見卻得不到申訴。好在袁宏道所擔任的職務比較清閑,有空暇就游覽北京附近的名勝古跡。作者于萬歷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游滿井,寫了這篇《滿井游記》。 2.“公安派”簡介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1.教學播放課文朗讀磁帶,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 3.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把握文意。 這是一篇寫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筆調寫出北京近郊早春時節(jié)的秀美景色。第1自然段寫城中“余寒景象”,寫了欲游不能的苦惱。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先交-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六 單元 教案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331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