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九單元 經(jīng)世致用 9.2 浙東學術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
《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九單元 經(jīng)世致用 9.2 浙東學術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九單元 經(jīng)世致用 9.2 浙東學術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浙東學術 一、語基落實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空言/空白 摭拾/蔗糖 八佾/俏麗 B.干戈/干貨 桎梏/水蛭 紛綸/經(jīng)綸 C.隱逸/惻隱 迥殊/扃牖 陋儒/孺子 D.宸濠/壕塹 天鐸/彭澤 史纂/撰述 解析A項,kōnɡ/knɡ,zh/zh,y/qio;B項,gān,zh,ln;C項,yǐn,jiǒng/jiōng,r;D項,ho,du/z,zuǎn/zhun。 答案B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可以空言講也 空言:抽象的理論說教。 B.此宋學之所以見譏于大雅也 大雅:高雅,高尚。 C.究其所以紛綸 紛綸:紛紜,紛亂。 D.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事事:治事,做事。 解析B項,“大雅”的意思是“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 3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而為經(jīng)世之書②圣如孔子,言為天鐸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經(jīng)②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猶且不以空言制勝 解析A項,①動詞,寫作;②動詞,是。B項,①介詞,表對象;②介詞,表比較。C項,都是連詞,表轉折。D項,①介詞,因為;②介詞,用。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故司馬遷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說 B.后人貴經(jīng)術 C.猶且不以空言制勝 D.朱陸異同,干戈門戶 解析A項,名詞的意動用法;B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D項,名詞活用為動詞。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項是( ) A.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不可以空言講也 C.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 D.學者不知斯義,不足言史學也 解析A項,“行事”,文中指具體的歷史事件。B項,“可以”,文中是兩個詞,可以憑借。C項,“源流”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近,是“源頭流派”的意思。D項,“學者”,文中指求學的人。 答案C 二、閱讀理解 (一)課內閱讀 閱讀文本選段,完成第6~9題。 天人性命之學,不可以空言講也。故司馬遷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說,而為經(jīng)世之書。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為功,此宋學之所以見譏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贝恕洞呵铩分越?jīng)世也。圣如孔子,言為天鐸,猶且不以空言制勝,況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jīng),切人事也;后人貴經(jīng)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談經(jīng),似于人事之外,別有所謂義理矣。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陸異同,干戈門戶,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荊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紛綸,則惟騰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學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將以經(jīng)世,則知性命無可空言,而講學者必有事事,不特無門戶可持,亦且無以持門戶矣。浙東之學,雖源流不異,而所遇不同,故其見于世者,陽明得之為事功,蕺山得之為節(jié)義,梨洲得之為隱逸,萬氏兄弟得之為經(jīng)術史裁。授受雖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問學,則黃茅白葦,極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門戶,以為自見地耳,故惟陋儒則爭門戶也。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究:考究。 C.知史學之本于《春秋》 本:根本。 D.不特無門戶可持 特:只是。 解析C項,“本”在此句中是動詞,意思是“發(fā)源、來源”。 答案C 7下列語句編成四組,全部是作者從正面說明“不可以空言講”的一項是( ) ①司馬遷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說,而為經(jīng)世之書 ②宋學之所以見譏于大雅 ③圣如孔子,言為天鐸,猶且不以空言制勝 ④三代學術,知有史而不知有經(jīng) ⑤朱陸異同,干戈門戶 ⑥授受雖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②是從側面說明“空言”被譏;⑤是說明“朱陸”徒爭“空言”。 答案C 8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司馬遷本著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說,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論,寫出了有益于治國安邦的著作《史記》。 B.宋明理學被才德高尚的人譏諷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賦稟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談論義理來作為治學的功績。 C.朱熹和陸九淵持議不同,為門戶之見大加攻伐,他們的爭論是束縛人們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來學術研究的誤區(qū)。 D.作者認為,浙東學術各派雖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也不同,但他們的卓異處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解析D項,理解錯誤,根據(jù)文意應為:浙東學術,雖然源流是一樣的,但因為他們的境遇不同,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也不同。 答案D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后人貴經(jīng)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2)究其所以紛綸,則惟騰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參考答案(1)后人看重經(jīng)術,認為它就是三代的歷史了。 (2)推究他們爭論的緣故,是因為他們只是沸沸揚揚地爭論空話而不切合世事罷了。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題。 吏 道 [元]鄧牧 與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內九卿、百執(zhí)事,外刺史、縣令,其次為佐,為史,為胥徒。若是者,貴賤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間相安無事,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擇才且賢者,才且賢者又不屑為。是以上世之士高隱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陰受其賜。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懼其亂,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廣,害民愈深,才且賢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數(shù)萬,小者雖無祿養(yǎng),則亦并緣為食以代其耕,數(shù)十農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間。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豈可得也?天下非甚愚,豈有厭治思亂、憂安樂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亂與危,何也?夫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號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為業(yè)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竊人貨殖,摟而取之,不亦盜賊之心乎?盜賊害民,隨起隨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豈上天不仁,崇淫長奸,使與虎豹蛇虺均為民害邪! 然則如之何?曰:得才且賢者用之。若猶未也,廢有司,去縣令,聽天下自為治亂安危,不猶愈乎? (選自《伯牙琴》,有改動)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日夜竊人貨殖 貨殖:財物。 B.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 固:固然,雖然。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繁衍。 D.擇才且賢者,才且賢者又不屑為 才:人才。 解析D項,“才”的意思是“有才能的”。 答案D 11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是作者對當時“吏道”的批評的一項是(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 ③取民愈廣,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 ⑤吏無避忌,白晝肆行 ⑥隨起隨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⑥ 解析①是發(fā)生在古代的事;⑥是作者對盜賊之禍的看法。 答案C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遠避塵世而隱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為官吏榨取百姓越來越多,危害百姓越來越深。 B.從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們愿意過安定的生活,但是國家仍會出現(xiàn)動亂的情況,這是因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無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當時官吏的對立面,言辭激烈地批判他們仗勢欺人,無所顧忌,肆意掠取,魚肉百姓,比強盜還要厲害。 D.作者認為民眾之所以作亂,是因為“吏”“奪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夠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分析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解析A項,因果關系不當,“上世之士”指古時的賢士,他們不肯做官的原因在文中沒有點明。 答案A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與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3)天之生斯民也,為業(yè)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參考答案(1)與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 (2)百姓的作亂,是由于(官吏)奪取了他們的食物;百姓的危難,在于耗盡了自身的氣力。 (3)上天生養(yǎng)的這些子民,(雖然過去)從事的職業(yè)不同,(但)都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 參考譯文與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內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縣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這樣的人,(雖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屬于官吏。 古時候君主與百姓之間相安無事,固然不能夠沒有官吏,但是人員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經(jīng))設置官職,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們距離百姓很近的緣故。選拔有才學而且品行高尚的賢士(做官),然而賢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時的賢士遠避塵世而隱居在大山深谷中,國君的使者來求訪他們,誠懇相待唯恐他們不肯出來做官。所以為官的人常因無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們的福澤。 后世(之所以)讓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為害怕(百姓)作亂,防范不得不嚴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詳盡,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來越多,危害百姓越來越深,有才學且高尚的人越發(fā)不肯來做官,天下越來越無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員,職位高的封邑多到數(shù)萬戶,職位低的即使沒有采邑的奉養(yǎng),卻也能相互依附勾結混口飯吃以代替耕作,數(shù)十名農夫的勞動不夠奉養(yǎng)他,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閑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帶領虎狼來放牧豬羊,卻希望豬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夠實現(xiàn)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厭惡安定而盼望混亂、擔憂安樂而渴望危難呢?(這樣一來)似乎可以長治久安了,卻還有混亂與危難,為什么呢?(如果官吏)強奪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氣力耗盡,(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亂,是由于(官吏)奪取了他們的食物;百姓的危難,在于耗盡了自身的氣力。然而宣稱要治理百姓的人,(卻)耗盡了百姓的氣力因而使他們處于危難之中,奪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們作亂。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辦法,是像這樣的嗎? 上天生養(yǎng)的這些子民,(雖然過去)從事的職業(yè)不同,(但)都是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如今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夠自食其力,日夜竊取百姓的財物,搜刮撈取,不也是與盜賊的心思一樣嗎?盜賊戕害百姓,隨時發(fā)生隨時(因為百姓的反抗而)敗滅,(因此盜賊的禍患)沒有到很嚴重的地步,是(盜賊)有所回避與顧忌的緣故。官吏(卻)沒有回避和顧忌,日夜肆意橫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卻不敢說出來,敢發(fā)怒卻不敢誅殺他們。難道是上天不仁義,助長貪婪奸邪的人,使他們與虎豹蛇虺一起成為百姓的禍害嗎? 既然這樣,那么怎么辦呢?(有人)說:找到有才學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們。如果(一時)還辦不到,廢除專司,罷去縣令,聽任天下人自己治理亂世、處理安危,不是還要好一些嗎? 三、語言運用 14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 學術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風俗及歷史上種種之想象,則其形質也。——梁啟超 學術思想的興替實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獜堓d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顧炎武 從以上四位學者的話來看,中國的學者具有哪兩個特點?請簡要概括。 解析這是一道概括語段內容的題目。梁啟超的“猶人之精神也”和陳寅恪的“實系吾民族精神”的思想有一定的傳承關系,張載的“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和顧炎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有一定的傳承關系,這些都涉及社會、民族、國家,所以應看出是社會的責任感。 參考答案(1)中國學者重視學術的傳承。(2)中國學者有一種面向社會的學術責任感。 15閱讀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國古典詩歌構成意境的三種方式,每點不超過6個字。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主要范疇,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構成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詩人本身并沒有自覺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種物境時,突有所悟,借著物境的描寫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出來;二是詩人本來就帶著強烈的主觀情感,當接觸外界物境時,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三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態(tài)、色調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樣,如“竹”的氣節(jié)、“蓮”的高潔等,長期以來已被公認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參考答案(1)情隨境生(或“觸景生情”);(2)移情入境(或“融情于景”);(3)無我物境(或“無我之境”)。-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 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九單元 經(jīng)世致用 9.2 浙東學術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 2018 2019 學年 高中語文 第九 單元 浙東 學術 課時 訓練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607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