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下)6 北宋王安石變法學案 岳麓版選修1 .doc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下)6 北宋王安石變法學案 岳麓版選修1 .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下)6 北宋王安石變法學案 岳麓版選修1 .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6課 北宋王安石變法 [目標導航] 1.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評價其歷史作用。(重點)2.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及教訓。(難點) 一、歷史背景 1.“三冗”問題 (1)原因: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負面影響逐漸顯露出來,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問題。 (2)表現 ①冗官:北宋增設大量官僚機構,用以分化各級官員的權力,結果造成官員數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 ②冗兵:為了防范軍閥割據、農民起義,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斷擴充軍隊的數量,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造成“冗兵”問題。 ③冗費:養(yǎng)兵、養(yǎng)官所需的巨額費用,加上對遼和西夏的戰(zhàn)爭耗費及高額賠款,形成“冗費”。 2.“積貧積弱”局面 (1)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導致積貧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將領無權調動軍隊,導致指揮效率和軍隊戰(zhàn)斗力降低,形成積弱局面。 3.慶歷新政: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貴族們的激烈反對而宣告夭折。 4.個人因素:王安石為人剛正,意志堅強,以“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思維點撥] 慶歷新政曇花一現的原因及其影響 (1)原因:①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和誹謗,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統治者對改革者的懷疑,廢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太猛,規(guī)模太大,有些脫離實際。④改革沒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動員,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沒有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2)影響:揭開了北宋變法改革的序幕,并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借鑒。 二、主要內容 1.富國之法:理財措施 (1)方針:“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事為先”。 (2)措施 ①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數量的錢或糧食作本,在夏秋兩收前以低息貸借給農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到夏秋兩季收成之后,農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歸還錢糧。根據每家每戶的貧富程度,貸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額。 ②募役法(免役法):由州縣政府出錢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據需要預算所需費用,然后根據每家每戶的富裕程度攤派“免役錢”,越是大戶人家,出的錢越多。 ③其理財新法還包括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 (3)成效:王安石的理財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農業(yè)生產、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強兵之法:整頓軍隊 (1)“省兵”措施:精減軍隊,裁汰老弱士兵,歸并軍營,縮減編制。 (2)強兵措施: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 (3)作用:節(jié)省了軍費開支,改變了宋軍原有的編制,使宋軍的戰(zhàn)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和選官制 措施 內容 作用 科舉制度 改革考試內容,以經義策論考試取代詩賦詞章取士 選拔大量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使學校成為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選官制度 批評“恩蔭”弊病,要求擇優(yōu)錄用 學校教育 成績優(yōu)異者可直接任官 [思維點撥] 1.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維護地方治安;實現與募兵制的有機結合,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并節(jié)省軍費開支。 2.王安石十分重視對中下級官員的提拔和任用,給他們發(fā)揮才干的機會,這對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鑒作用:(1)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一定注重實用性;(2)注意教育的內容要適應改革形勢的需要。 三、變法結局 1.失敗 (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對。 (2)失?。?085年,宋哲宗繼位,司馬光等廢除了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2.變質:宋徽宗時,宰相蔡京借恢復新法之名,行聚斂之實。 [易混易錯] 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為解除封建地主階級危機而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史論要旨]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一方面是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另外也有著與大官僚大地主爭奪政治、經濟權益,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深刻目的。 [知識圖示] 主題一 王安石變法的特點 史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北<琢ⅲ瑒t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則①奸宄固宜少。今所以為保甲,足以除盜;然非特除盜也,固可漸習其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與募兵相參,則可以消募兵驕志,省養(yǎng)兵財費。 史料二 以②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yǎng)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史料三 茍不可以為③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在于學。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①指違法作亂的事情。 ②指選拔人才的標準和方法。 ③體現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1)據史料一,結合所學,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 維護地方治安,逐步實現與募兵制的有機結合,促進軍隊紀律的改進和戰(zhàn)斗力的提高,并節(jié)省軍費開支。 (2)據史料二,概括說明當時北宋在人才選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 弊端:人才選拔重詩賦記誦。官吏任用重科名資歷。 (3)史料三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教育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舉考試的? 提示 教育思想:注重實用。措施:改革科舉考試內容,廢除詩賦取士,注重經義策論。(應從“破除舊制”和“采用新法”兩個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王安石變法的特點 (1)理財措施的特點 ①實現“民(老百姓)不加賦而國用饒”,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主要來自有產者階層,如官僚地主、高利貸者和大商人。 ②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權。 ③興修水利促進農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2)整軍措施的特點 ①用類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頓社會秩序,重在防范農民起義。 ②改革軍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 ③對更戍法進行適當調整。 (3)改革科舉的特點:關注人才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實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主題二 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史料一 (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偌捌涞弥?,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蘇轍《欒城三集》 史料二 變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實踐,雖還遠遠談不到解放生產力,但②對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總還是有一些幫助的,因而是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軍政韜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①表明蘇轍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立場上評論王安石變法的。 ②表明鄧廣銘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評價王安石變法。 (1)據史料一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提示 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新法在執(zhí)行中存在著危害百姓的現象。 (2)史料二從哪一角度對王安石變法進行評析? 提示 從發(fā)展生產力的角度和對歷史的貢獻的角度進行評析。 對王安石變法的全面評價 (1)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2)進步意義 ①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軍事力量,使北宋的國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③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統治錯綜復雜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①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負擔仍然沉重。 1.從下列北宋三朝收支情況對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貫 支出/貫 真宗天禧五年(1021) 15 085萬余 12 677萬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 12 625萬余 “所出無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 11 613萬余 13 186萬余 A.北宋時財政入不敷出,導致積貧 B.“三冗”“兩積”引起社會危機 C.養(yǎng)兵、養(yǎng)官巨額費用是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 D.對遼和西夏戰(zhàn)爭耗費及高額賠款是財政危機因素之一 答案 A 解析 解題關鍵在于準確地提煉材料直接體現的信息。上表中只能反映出北宋入不敷出,出現財政危機。 2.按下圖漫畫寓意所指的事件應該是( )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變法 D.梭倫改革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據題干中“全部作廢,按祖宗留下來的規(guī)矩辦事?!狈治稣f明在這次變法后,改革內容被全部廢除,符合這一特點的是王安石變法,其余改革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 3.對王安石變法的結局,某班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提出了以下觀點,最接近客觀事實的應是( ) A.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執(zhí)與變法失敗有聯系 D.變法結局說明其改革不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王安石變法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知C項最接近客觀事實。例如王安石變法存在用人不當的問題。其它選項與歷史事實不相符合。所以選C。 4.(2016鹽城高二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國之亂也,非其法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噬浦握撸滩簧贫毁p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為非,是一國皆善也,故不賞善而民善。 ——《商君書畫策》 材料二 蓋君子之為政,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悅之,則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為政,則宜立學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學校而徒能勞身以待天下之士,則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勢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1)材料一中商鞅認為“善治者”的治國方略是什么?這對商鞅變法的結果產生了什么影響? (2)據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認為實現“天下治”的方略。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王安石變法中“立學校之法于天下”的具體措施。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方略:厲行法治,嚴刑峻法。 影響:維護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政權;但嚴刑酷法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2)方略:立善法。 措施:改革科舉制度(以經義策論取士),整頓太學、以《三經新義》為教材,培養(yǎng)變法人才。 (3)因素:法律能否嚴格執(zhí)行;是否重視教育,培養(yǎng)人才;法律是否順應時勢,兼顧多方利益。 解析 第(1)問“方略”根據材料“民本,法也”“不刑而民善……故無刑也”可知商鞅主張運用法治立國,推行嚴刑峻法約束百姓;“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作答;第(2)問“方略”根據“蓋君子之為政,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分析作答;“措施”結合“周公知為政,則宜立學校之法于天下矣”和所學知識分析作答;第(3)問從法律能否嚴格依據立法者立法初衷執(zhí)行;是否重視教育,培養(yǎng)人才;法律是否順應時勢,兼顧多方利益,尋求各方利益均衡點等方面綜合分析作答。 [基礎達標] 1.(2016宜賓高二檢測)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田連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fā),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農抑商的政策 B.減輕農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特權 C.縱容土地兼并,以便籌集軍費 D.力圖搜刮百姓,以備歲幣 答案 C 解析 依據“富室田連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fā),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等關鍵信息即可得出結論,在宋代對土地兼并不加干涉。故此題應選C。 2.(2016臨沂高二檢測)“今則西戎已叛,屢喪邊兵;北虜愈強,且增歲幣?!边@一材料說的是( ) A.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B.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C.冗兵現象突出 D.少數民族威脅北宋安全 答案 D 解析 依據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虜愈強”“歲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夏、遼對北宋的威脅,以及歲幣的負擔,故選D。A、B、C都是北宋內部的問題,與材料無關,排除。 3.慶歷新政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 ) A.北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變法內容不盡合理 D.變法沒有順應歷史潮流 答案 A 解析 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他們和范仲淹一樣,同屬于封建統治階級。 4.王安石上書宋神宗曰:“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千百事……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稱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則______________?!眲澗€處應填寫的語句是( ) A.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 B.寇亂息,而威勢強矣 C.貨賄通流,而國用饒矣 D.貧者舉息于豪民者少矣 答案 A 解析 募役法(免役法)規(guī)定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按戶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費用。它使原來輪班充役的農民回鄉(xiāng)務農,保證了生產時間,故A項正確。B項為保甲法的作用,C項為市易法的作用,D項為青苗法的作用,故B、C、D三項錯誤。 5.(2016北京懷柔區(qū)高二檢測)“人之困乏,常在新陳不接之際,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貸者??嘤诓坏?。今通一路之有無,貴發(fā)賤斂,以廣蓄積,平物價,使農人有以赴時趨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边@段材料反映的情況是下面哪一個法令實行的原因( ) A.青苗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稅法 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 青苗法內容是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政府以較低利息貸款或借谷物給農民,秋后償還,農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紳的高利貸盤剝,符合材料內容,故A項正確。 6.(2016衡水高二檢測)王安石變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節(jié)支”三種功效的軍事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馬法 C.將兵法 D.更戍法 答案 A 解析 保甲法規(guī)定:農民十戶一保,閑時練兵,戰(zhàn)時入軍。這樣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又增強了抵御遼和西夏進攻的能力,也減少了軍費開支,減輕了北宋政府的財政負擔。故本題選A。 [能力提升] 7.(2016日照高二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變法的真正興奮點是富國,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財”,實際上主要是在分配領域內損下益上,奪商人、地主、農民之利歸國家財政,做到的不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锻醢彩兎ㄊ≈蚝蛦⑹尽? 材料二 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成了大宋政界圍繞新法是“利民”還是“害民”展開爭論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場政治角力,政見不同的臣僚紛紛發(fā)表看法,難以騎墻。原來的中書和臺諫班子,多數是變法的反對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對這些部門進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殺了反對的聲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續(xù)集》中譴責說:“安石作俑,始于鉗天下之口。” 陜西農民向官家借陳米一石,到還的時候是新的好小麥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個大跟頭?!半m兼并之家乘饑饉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連“中戶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婦子皇皇,如在湯火之中,號泣呼天,無復生望”……這在整個變法過程中決非個案。 ——《百家:王安石變法為何演變成悲劇》 (1)結合具體內容,舉兩例說明,變法是如何體現“損下益上”這一特點的? (2)長期以來,史學界認為變法的失敗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結合材料一、二,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說明:青苗法,政府在青黃不接時貸款給農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貸;免役法,民戶以錢代役,富戶須多負擔免役錢,政府收入增加。(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2)看法:變法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富國而非富民為目標),必然遭到廣泛的反對,這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但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拒絕聽取不同意見,對反對者進行打擊;在變法實施中,普遍存在盤剝百姓的現象,導致變法成為“害民”之舉,也是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解析 第(1)問,“損下益上”即是奪商人、地主、農民之利歸國家財政,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結合主要內容回答即可。第(2)問,評價歷史事件的成敗往往要辯證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成為王安石變法的主要阻力,是其變法失敗的原因,但我們也應看到其深層原因,也就是對下層百姓的盤剝使變法失去民心,也是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下6 北宋王安石變法學案 岳麓版選修1 2017 2018 學年 高中歷史 第二 單元 古代 歷史上 改革 北宋 王安 法學 岳麓版 選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3dchina-expo.com/p-6163606.html